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

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ngr@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很多求助個案,都與孩子時常鬧情緒,父母不大理解和不知如何處理有關。孩子鬧情緒的原因實在很多,若他們在學校的情緒一向穩定,又沒有老師表示孩子有甚麼特別情況出現,那麼我們可先從個人及家庭中尋找線索。情緒不穩的孩子,可因個人原因或家庭不良互動引致。

在個人原因方面,孩子因先天的氣質不同,在情緒反應及行為型態上可表現出極大差異。在量度氣質的向度表上,一般而言,規律性和適應性較低,而反應強度較高的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及難於安撫的情況。規律性低並不是一個負面形容詞,而是表明這孩子不喜歡因循、或千偏一律的東西,從另一角度看,孩子可能是極具創意的;同樣地,適應性低及反應強度高也不是扁低孩子屬性的言詞,只是孩子可能較有主見及情感敏銳。

在家庭互動方面,父母若不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很容易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意願加諸孩子身上,令孩子感到不被尊重,產生受傷害的負面情緒。父母覺得孩子難教,也會不經意流露出不悅或抗拒的反應,令孩子形成低落的自尊感。無可否認,在講求效率及即時成就的社會,父母培育這類別的孩子,還要擺脫一般人的價值觀,忍受他們成績平傭,搞東搞西,不務正業等,是有點難為。但父母若能以尊重孩子的個性及氣質為大前題,讓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及經驗去探索,給予空間及多加鼓勵讚賞,孩子必然會在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上,邁向成熟發展。

若父母面對著孩子鬧情緒時,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要他們就範,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單滿足不到孩子的內在需要,亦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在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先避免責罵或說教, 可表示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只是他們不能破壞物件或傷害自己及其他人,然後在孩子冷靜後,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而不加太多批判。我們相信孩子在被愛及被接納的環境下,能培養出自我糾正的能力。

另一方面,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扮演著維繫父母關係的功能,使父母的矛盾暫時緩和,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問題上。在不知不覺間,孩子變成守護著父母的人,而犧牲了自己的正常發展。為了孩子的福祉,父母宜在這幾方面提高警覺,作出調節。

自小母親就要我們幫手做家務,煮飯冼衫對我來說不是一件難事。有菲傭姐姐之後,自己就廢武功了!但深信能力還是有的,現在不需要嘛!可能是這樣,就輕看了對孩子的訓練,終於製造出一個「港孩」來!

 其實女兒是頗獨立的,在學業上,功課、考試、測驗等,我都不催谷、不插手。今年考大學入學試,選校、選科、填申請表、寫個人簡介,都不需要幫忙,但成績不錯,還入讀了首選的學科及學校。在這點上我頗引以為傲,以為孩子應懂得處理自己的事。但這兩個月沒有菲傭的日子,使我對女兒的自理及獨立能力,另眼相看!

每次入女兒房間清潔時,總忍不住向她發炮,怎可以這樣凌亂不堪!好幾次爭執後,發覺要改變策略,不再責備批評,雖然已是十六歲的大孩子,卻要當她六歲,慢慢教!其實靜下來想想,自理能力的高低,都有幾分是先天及環境造成的。哥哥不是一樣沒有訓練過嗎,但15歲到外國升學,卻很能自理,而妺妹12歲時,已有自知之明,表示將來一定要嫁個「住家男人」,幫她煮飯洗衫抹地。唉!那麼我是否應給她多點時間學習呢?

當我放開心情,不因這些不滿而動氣,女兒的反彈沒有那麼大,她便願意去幫助我。就像今晚,當我進門的時候,女兒正在拿蓍熨斗,為一家人熨衣服!嚴格來說,女兒只是「半個港孩」罷!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www.familydynamics.com.hk)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小朋友升中後面對的轉變可謂不少,重新適應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向舊有的朋友道別,可否順利結識一班新的志同道合呢?學習的模式也和小學階段不同。小朋友步入青春期,家長的教養方式也需要調教,青年人期望自主,有足夠空間探索自己,可能不再像從前一樣每件事都和父母表達。對一些做事嚴謹有序,掌控力強的家長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孩子自我探索期想增強自主權家長若想控制反惹衝突加劇

如果孩子和媽媽傾訴,但換來卻是一份不被明白的感受,甚至被批評,心中當然不好受,更可能與媽媽展開罵戰。孩子可能會選擇自己的方法解決,例如沉迷網上遊戲,在虛擬世界中與一班志同道合,合力作戰,贏取遊戲中的分數和戰利品,享受一份在現實生活上不容易尋找到的成功感,過程既快樂,又可以增加一份被認同的感覺。媽媽可以用一顆同理心,換上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女兒沉迷網上遊戲的原因,細心聆聽女兒的需要及面對的困難,可能有機會令大家關係好轉。

適當冷靜時刻有助減低衝突升溫

女兒亦不要帶着太大的情緒去說話,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會詞不達意,更加容易觸碰對方的情緒,令情況更加緊張。若然母女之間對處理事情的方法真的出現重大分歧,怒火中燒的時候,其中一方可以考慮先離開現場,好讓自己呼吸一下、飲杯水,冷靜一下。試想想,當你很憤怒時,情況就好像自己的屋子被縱火,你的本能不就是立刻去駁喉救火,而不是去追罵究竟是誰人縱火嗎?

坦誠地、平和地與對方談話

當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女兒可以平靜地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要的是,她可以向媽媽說出自己期望媽媽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去陪伴自己,讓媽媽更清晰,很多時女兒都只不過是希望被明白、被聆聽,這份真摯的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

多一份支持及接納比起千萬建議來得更有效

長者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是值得尊重的。婆婆如果可以對女兒說聲:「我知道了,不容易啊!」婆婆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說教,也未必需要立刻站出來平息母女的紛爭,簡簡單單的支持和接納,也可以給女兒一份無比的力量,沉著應戰,令她知道無論眼前的路有多艱苦,媽媽都會看在眼裏,給予無限的愛護,女兒的困境被明白,情緒比較容易抒發出來,對孫兒的態度亦可能少一點張牙舞爪。

在我輔導的個案中,亦不難看見即使受助者面對情緒困擾,他們都十分感激曾經照顧自己的長者給他們烹調美味的餸菜,給他們一個無微的笑容和擁抱,孫兒將這份愛銘記於心,這份守護給予他們堅定和溫暖的力量去面對當前的挑戰。

家人的關係千絲萬縷,其中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都可以牽動住整個家庭,假如家人遇上不懂如何處理的事情,可以找家庭治療師幫忙。在一個安全和保密的環境下,讓家庭成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表達出來,家庭治療師會透過豐富的經驗和技巧,讓家人明白和傾聽彼此對事情的睇法,更會幫助家庭成員成熟地處理自己當下的情緒,務求令事情不再無限發酵,彼此可以傾出一個平衡而可行的處理手法。家庭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家庭治療師以一個中肯的角度,剖析家中各人的糾結,發掘家人所擁有的資源和力量,和家庭一起面對當前的挑戰。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林太原本是一位專業人士,工作繁重,但眼見女兒日漸長大,媽媽希望多花時間在女兒的成長路上,和丈夫多次商量後,決定辭去工作,成為一位全職家庭主婦。媽媽對自己說:「我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既然遲掉工作,那就必定要多花時間培養女兒,令她成為一位優秀的女兒。」女兒好勝心強,對自己的要求亦相當高,在課外活動的表現出眾,屢次在校際比賽中獲得殊榮。

步入青春期後,女兒為著適應升中的生活而煩惱,在平衡課外活動及學科上的要求感到乏力。她花上不少時間投入各樣校際比賽,希望獲得佳績,但升中後學科的壓力令女兒透不過氣。可是女兒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把鬱結隱藏在內心深處,終日愁眉深鎖,對媽媽呼呼喝喝,令媽媽很難受。

當女兒結束中二的年終考試後,她知道自己的成績未如理想,中三不能繼續升讀精英班,決定逃離香港到英國留學。媽媽一時未能消化女兒這麼早便離開自己,多次勸告女兒延遲留學的決定。但女兒堅決要離開香港,媽媽只能無奈地接受。雖然媽媽主動和女兒約好特定時間通電,以了解女兒在英國的情況,但女兒以諸多理由推搪,令媽媽苦惱不已,心想:「究竟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女兒要這麼輕待媽媽?難道女兒不再需要我?」

在丈夫的鼓勵下,林太約見心理治療師,希望學習如何放手,令自己和女兒都可以成功過渡青春期的轉變。心理治療師細心聆聽林太的困擾,幫助她了解女兒在成長的路上經歷的挑戰,循循善誘地引導林太如何以同理心陪伴女兒成長,亦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反應放鬆自己。

一次女兒從英國放暑假返港,媽媽和女兒到游泳池游泳,泳術一向出眾的女兒使勁地游向在池邊休息的媽媽。當她游到媽媽面前的時候,她在水中熊抱媽媽,雙腳緊扣着媽媽的腰,雙手緊緊地放在媽媽的頸項,和媽媽四目相投,同時媽媽也感受到女兒身體在顫抖,之後女兒把頭擱在媽媽的肩膊上,默不作聲。媽媽用雙手緊抱着女兒,在她的耳邊說:「女……媽媽在,我們會好的!」彼此的身體在水中緊靠,心靈無比親近。

正當媽媽想繼續抱緊女兒入懷的時候,女兒突然鬆開手腳,一轉身又火速地離開媽媽,游到游泳池的另一邊。媽媽看着女兒的身影離開自己越來越遠,眼淚不期然徐徐落下。媽媽終於明白女兒有自己成長的路,過程好不容易,但當她有需要的時候,她會自然地回到媽媽的身旁,靜靜地吸收媽媽獨有的溫暖及力量,之後她亦會離開媽媽繼續發展自己。

原來,放手就是這樣一回事!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李太帶着十歲的女兒瑪麗氣沖沖地來到輔導室,比起预約的時間遲了二十分鐘。李太氣急敗壞地向心理治療師道:「對不起!我本來预早三十分鐘前來,但瑪麗卻一如以往同我『唱慢板』!我真沒她辦法。」

瑪麗垂下頭,不發一言。

李太彷彿沒有察覺女兒的反應,續說:「我一直催她早點出門,但她只說:『等一等!再給我點時間! 』她做功課又拖延,老師明明給她一個星期交的功課,我叫她早點预備,但她沒理我!一路拖……到頭來她又是等到限期前一天趕工至凌晨!真激氣!正所謂『我急佢唔急!』我看她的功課不算艱深,不明白她為何一直拖,弄到成績每況愈下。反之,哥哥做事有板有眼,成績優異,她就是半點也學不到他!」

瑪麗聽着媽媽的「炮轟」,頭比之前垂得更低,手緊握拳頭。

心理治療師先安撫媽媽的情緒,再邀請瑪麗坐近治療師的身旁,給予這小女孩安全感和支持,細心地聆聽她的心聲。

瑪麗的父母是成功的專業人士,言語之間表示希望子女能成才,繼承衣缽。瑪麗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眼見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誇獎哥哥優異的學業成績,內心也渴盼自己也能像哥哥一樣出衆,可惜無論她怎麼努力,也力有不逮。久而久之,她內心充滿失敗的恐懼,變得越來越無信心,擔心一旦着手做功課或準備考試,反而突顯出自己的無能。於是,她借不斷地拖延做事情的時間,將自己置身在一個糟糕又緊迫的處境中,為可能的失敗尋找藉口作為「自我防禦」:「我沒努力而已,不是我能力不行。」

有時,瑪麗若是僥倖取得不錯的結果,則會成為一種正強化的力量,讓她不斷地重複上述的行為模式:「就算我拖到死線前才開始做,也會取得不錯的結果,那何苦早早開始呢?」

再者,拖延有可能是一種被動的攻擊。李太為了惡補瑪麗的學業成績,私自安排了一系列緊密的補習給她,瑪麗處於自我控制感較低的情境中,面對權力位階更高的父母及老師,不敢直接對抗 ,無法表達自己並不喜歡補習。 瑪麗在日復日的拖延中,重新拿回自己的控制權,並且隱晦地表達內在的憤怒:「為什麼是我?我不喜歡補習! 」這股暗湧的憤怒慢慢演變成與媽媽的角力,處處和她「拉鋸」,彼此捆綁得越來越緊。

告別拖延症

  1. 瑪麗明白拖延背後的原因,嘗試對自己多一點接納與了解:「我害怕發現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是否壓力太大?拖延是否一種對自己的保護?」找到背後的原因,並勇敢面對真正的問題。
  • 母親不再將兄妹互相比較,給予女兒無條件的關愛。
  • 瑪麗客觀地評估自身的拖延傾向及未來的時間資源,將任務細分為幾個部分,具體地落實每天的進度,完整地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 瑪麗在完成每天的任務進度與事項後,立即給予自己一個小獎勵;反之,若沒有完成,聽聽音樂,使心情重歸平靜,而不是自我懲罰或內疚自責,使自己陷於惡性循環中。

李太和女兒在接受適切的心理治療後,成功告別拖延症,彼此的關係亦大有改善。


撰文: 何美嫦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情緒導向治療訓練促導員 www.familydynamics.com.hk
hoc@familydynamics.com.hk

有一種親子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提昇認知、讀寫、情緒及專注能力,增加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及親密關係。我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感興趣,甚至會考慮報名。這親子活動很簡單,每天三十分鐘「親子閱讀」,家長化身為幼兒講故事及讀書的天使。幼兒天生愛聽故事及與父母互動,特別是被父母抱著講的故事。過去十多年在香港及國外都有很多研究證明親子閱讀能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提昇幼兒的自我能力,包括文字的認知、語文、表達能力的發展,培養孩子思維、聽力及理解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透過情緒繪本,有效地提昇幼兒之情緒理解及調節能力。在親子閱讀的愉快互動中,增進家人彼此感情。幼兒親子閱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0至3歲及3至6歲,家長在每個階段的角色也有不同,以下是每個階段的小貼士。

0至3歲的親子閱讀小貼士

胎兒在母腹內已可聽到外界的聲音,懷孕期間父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為胎兒輕聲朗讀,讓胎兒熟識父母的聲音,開始建立親子關係。曾經有一位爸爸分享他的親子閱讀經驗,他在妻子懷孕期間,每天為胎兒說一個笑話,孩子出生後總是笑呵呵的,孩子現在成人了也是一個較容易滿足及開心的人。幼兒三歲前是腦神經元發展的階段,他們學習的能力非常高,他們的感官和心智在高速發展,因此,也需要更多外來的刺激。一般五、六個月大的幼兒視線已可迅速跟隨物件移動,也可模仿成人發出聲音,八個月大已懂回應簡單的指示。家長可選擇顏色鮮艷的布書、音樂書、硬頁泡泡書等,可以刺激幼兒的視覺、聽覺及觸覺。此階段父母要多與幼兒說話,幼兒從聆聽父母中模仿及學習說話及日常生活的詞語,因此,父母語調要輕柔,說話內容要簡明清楚,講故事時要面對面,讓幼兒看到你的表情並知道你是與他說話。父母也要讓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並積極回應及給予肯定。

3至6歲的親子閱讀小貼士

幼兒肢體動作已成熟,語言能力也有新的發展,這些新能力為幼兒帶來自信及更樂於探索外在的世界,並與之溝通。他們的世界不僅有人,也有蟲魚鳥獸及不同的事物。家長可為此階段的幼兒選擇圖文並茂的繪本,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的圖畫書,圖書的種類也可擴大。在這階段幼兒已從學習閱讀轉化為「從閱讀中學習」。此階段父母除了講故事及朗讀外,也可開始與幼兒聊書,聊書是閱讀後的交談,鼓勵幼兒發問、表達感受和看法。例如,家長可問幼兒:「你喜歡那個小動物?」,當幼兒回答後,家長嘗試用好奇心問:「為什麼?」,藉此鼓勵及讓幼兒學習表達個人的感受和看法。此時家長盡量讓幼兒在天馬行空的世界飛翔,避免用成人現實世界的看法去解讀,只要幼兒不是倒蛋生事,就讓幼兒從中發揮無窮無盡的創意吧,而父母的接納及回應,有助幼兒建立自信。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幼兒在學齡前能學懂閱讀並從閱讀中學習,有助他們更容易學習其它的知識,在家長培養的閱讀氛圍下,孩子會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並喜愛閱讀,在閱讀的世界裡增強他們的專注力、表達情感能力及認知的能力。親子閱讀是建立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主動學習的習慣,因此,切忌為親子閱讀時定下學習目標,如每次要把書讀完,也不宜有長篇大論的教導,反而給予更多的靈活性。曾經聽到一位很有豐富經驗的幼兒閱讀者分享,她曾向學前幼兒講故事,二十分鐘過去了,她仍在故事書的封面部份,因幼兒對封面的動物感興趣,她於是按著幼兒興趣的方向,在故事的封面與他們傾談,幼兒在傾談的過程中認識了每種動物的特性,因此,這本故事書要留待下次才可講完,她提醒我們親子閱讀要靈活變通,否則令幼兒失去趣味而可能不再喜歡閱讀。親子閱讀是孩子及家長共同擁有的愉快回憶,也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的路徑。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快速運轉的都市生活,什麼也講求效率,對人的表現都有很高要求, 無論是什麼人物,什麼角色,都能感受到當中的壓力。生活在都市的人,都好像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以為個個是一部冷冰冰沒有情緒反應的機器!忘了自己是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若父母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人,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如果是一部機器,設計師在設計上當然會因應自己的需要,令機器的表現達到自己的目標。機器沒有生命,但設計師會絞盡腦汁,用高端科技為機器設計與改良,務求機器的表現盡善盡美。設計師不需要與機器對話,不需要問機器累不累,不需要問它願不願意,只要設計師覺得是好的,就會動工,加諸於機器身上。合理嗎?很合理罷,並無不妥啊!當機器的表現傲視群雄時,人們會對機器愛不釋手,同時感謝讚嘆背後偉大的設計師!
很多父母在教養子女的模式上,與設計師設計一部機器差不多!
父母對人生希望達成的願望,都想要子女達成,所以為子女「設計」一條成功路,在學業及不同領域中,爭取卓越成就 。
當表現不如理想時,父母會絞盡腦汁,「改良」孩子,去參加禮儀班、社交班、中英數補習班、記憶班、音樂班、游泳班等等。
父母會與孩子對話嗎?會的,但多數是那幾句:“做晒功課未?俾我對吓。”“派了測驗卷未?幾多分?”“好停喇,不要再打(機)了!”“唔准再睇(電視)喇,要去瞓覺喇!”而且對話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會漸漸消失,就沒有對話了。
父母會問孩子累不累嗎?很少聽到!只是時常聽到父母説自己很累,或帶孩子很累!
父母會問孩子願不願意嗎?有時父母也很民主,會問孩子意願。但無知的孩子說了“我願意”之後,就後果嚴重。因為父母隨之想孩子達到頂峰,如果中間半途而廢,就是「沒毅力」、「沒恆心」!結果呢,孩子達了標,父母贏了掌聲,孩子就不再繼續了。
最後,我們的孩子所得到的人生,就如一部機器,沒有自主能力,也不知道何謂「自己的人生」!

撰文:溫成顯 家庭動力 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www.familydynamics.com.hk
wanm@familydynamics.com.hk

疫情肆虐,一波又一波的出現,令我們要面對不斷的改變及適應,嚴重影響著個人及家庭的日常生活秩序包括工作、學習、社交及娛樂等!  作為家長,所面對的挑戰及困難更不在話下!   轉變帶來壓力,要紓緩壓力,最方便及唾手可得的,莫過於借助電子產品如電腦,手機及遊戲機等上網活動。 可惜成長中的孩子未能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比較容易沉迷,互聯變失聯,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在處理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方便就更加困難。

香港大學心理學係,曾進行一個有關「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一半高小學生出現「打機成癮」,特徵包括連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的時間過多、玩完電子遊戲後想繼續再玩、即使不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也會想著玩電子遊戲。 他們平均一星期有3.6天會打機,一星期花在打機的時間平均8小時,當中男生一星期更平均花上11小時打機,而且電子遊戲經常甚至多數時間含有暴力畫面。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甚至成癮,不但構成健康問題,如睡眠不足、減少體能活動、影響視力等;也會因個度尋求別人認同,而影響家庭及人際關係;而認知功能如專注及記憶等,亦會受損而導致學業退步。 有研究指出,沉迷電子產品或問題網絡使用者背後的動機,往往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需要未能滿足 – 在關係方面缺乏愛及關懷、個人自信不足而感到未能掌控生活如學習的成果、在曰常生活選擇或決定的過程中欠缺自主的能力。 如這些需要未能滿足,便會增加個人心理壓力,慢慢沉迷於電子產品中。

知彼知己 要有效處理孩子沉迷電子產品,首要的是知彼知己。 家長可以抱持開放心態,去了解孩子生活及學習上的壓力,理解子女上網的背後動機及需要,留意子女上網成癮的徵兆如能否集中精神上課、常欠功課、成績驟降、經常遲到及缺課、不用電子產品時情緒不穩、容易發怒、心神恍惚、與現實抽離及自我孤立。 家長亦須懷着成長心態,嘗試體會網絡遊戲經驗,與子女一同參與,增進彼此關係及多了解有關電子產品的知識。

訂立協議 – 就使用電子產品與孩子訂立協議,內容細則可有商有量,從而鼓勵孩子學習獨立自主,訂立合理的規則,亦同時促進孩子承擔責任,亦可建立親子互信的關係。  在討論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要清晰具體表達彼此的關注,釐清問題的所在,學習彼此了解,運用同理心,積極聆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有商有量。 協議內容要具體清晰、可量度可達到、合乎實際情況及有時間性。 在執行協議方面當然有獎勵 – 如能夠遵守的每天可多玩15分鐘,但亦有後果 – 如未能遵守的會被停玩一天。

正向管教 – 在管教過程中與孩子的關係十分重要,沒有關係就難於溝通,商量及執行協議。 有研究指出一個正向的關係會促進正向情緒的產生,如喜樂、平靜、愉快、鼓舞、被愛等。 正向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擴闊他們的思維創意,熱誠積極的素質,從而建立他們的自信自主,解難決策,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能力。 在使用電子產品中就更容易學會自我管理。 要培養正向關係及情緒,家長們就要創造正向活動的機會, 讓孩子一起參與及計劃在疫情下仍可進行有興趣,輕鬆及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或溝通過程中也讓孩子感到被明白,被了解,被聆聽及被尊重等。

持續執行 – 如孩子未能遵守協議時,家長要學會平靜放鬆,但行動卻要堅定一致。 對孩子要耐心聆聽他們的解釋,接納可能出現的情緒,冷靜後才作出回應。 家長可按情況,彈性處理子女要求,協議內容亦可檢討。 多欣賞子女在遵從協議付出的努力,過程重於結果。 持續執行的過程中,父母有責,彼此協作十分重要。 遇到有不同的意見,父母不要讓彼此情緒升溫,以致不能理性討論。 目的在調教可能出現不一致的管教模式,不在於改變對方。  父母亦可考慮分工執行協議。 要有效處理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父母在過程中需要了解多些孩子面對的困難和需要,並能訂立協議,在正向管教的關係及有效的父母協作的基礎上,執行、執行、持續執行;忍耐、忍耐、繼續忍耐 。

撰文: 何美嫦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情緒導向治療訓練促導員

疫情嚴重學校再一次停課,在過去兩年中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擔心孩
子的身心靈及學業受影響,孩子缺乏群體生活及戶外活動,困在家
中情緒容易變得焦躁不安,父母都感到困擾,經常忙於安撫孩子的
情緒及幫助孩子適應不停的轉變。部份家長更感到要兼任為家庭教
師幫助孩子去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親子互動時間多了,但重重壓
力下,當孩子有情緒時很便容易產生磨擦及衝突。但情緒必須自行
解決,唯有家長透過對孩子情緒的關注、肯定及認同才是最有效地
協助孩子學習自行解決情緒。
在親子輔導的個案中,筆者發現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忽略及不被認
同,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中,情緒可能被視為學習的阻礙,不受歡迎
。較年幼的孩童則被視為發脾氣,不合作的行為。一般較少給予足
夠的空間讓孩童學習去辦識情緒、表達情緒及調節情緒。筆者曾遇
過一位求助的母親,她的兒子是傳統名校的初中學生,父母很痛愛
兒子,經常陪伴,但母親發現兒子最近放學後經常會發脾氣,變得
不合作,有時會動手打妹妹,父母在多次勸喻下,兒子的情況沒有
改善,更變本加厲,學校社工致電母親,發現男孩在學校的情緒很
激動,因小事動手打鄰座的同學,鼓勵母親帶兒子接受輔導,幫助
兒子處理情緒。男孩在初次面談時表現得很平靜、有禮貌,只是有
點拘謹,母親則憂心忡忡地形容男孩在家及學校的行為問題。在多
次的面談後,我發現男孩在家中不容許表達負面的情感,父母認為
只要思想正面,情緒便會消失,因此,男孩學會報喜不報憂,不向
父母表達任何憤怒、悲傷等等。而男孩的攻擊性行為源於他對老師
感到不公平的憤怒,因為害怕不被父母的認同,男孩沒有將此事告
訴父母,在憤怒沒有得到怡當的處理下,男孩感到自己很容易憤怒
及衝動。當母親開始關注、肯定並認同男孩的憤怒時,男孩感到被
了解及明白,他不是獨自面對情緒上的挑戰,母親在輔導過程中陪
伴兒子學習辨識他的憤怒情緒,當男孩獲得母親的支援,並恰當地
表達內心的憤怒時,男孩慢慢可以對憤怒作出調節。當男孩感到自
己是有能力去處理情緒時,他衝動的行為及憤怒的感覺漸漸的減退
了。

關注孩子的情緒
家長可以注意和留心細微或明顯的情感線索,包括表情、聲線、眼
神等等。例如男孩的衝動行為及激動情緒。家長可以用說話表達關
注,例如:「我看見你好嬲喎,你可以話俾我知嗎?」
肯定孩子的情緒
家長把自己代入孩子的情境和表示明白孩子的經歷及感受,盡可能
不使用邏輯思維去分析及急於為孩子解決事情。接受及允許孩子表
達的情感可能與你的期望不一樣,或可能是你很難理解的。例如:「
我明白你感到很嬲,是因為老師的處理方法令你感到不公平。」
認同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認同孩子的情緒並不困難,但家長可能會擔心過份的認同會
導致孩子情緒化,或使用情緒作工具逼使家長就範。因此,認同是
讓孩子有情緒,但不是放任孩子的行為。例如男孩感到老師處事不
公平,家長可認同孩子對此事的感受,但不是鼓勵孩子將責任推到
老師身上,反之是聆聽孩子的觀點及想法,協助他明白及作出自己
的選擇。切勿急於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不公平的方法,或是為孩子到
學校去爭取,那會阻礙了孩子培養處理情緒及事情的能力。家長只
需要陪伴及與孩子一同解決,給予恰當的肯定。
家長要成為培養孩子處理情緒的教練,也需要對個人的情感有一定
的辨識,如男孩的母親在擔憂的情感下,很容易會傾向關注行為,
而忽略了男孩的情緒,又或是家長個人不接受情緒,而傾向教訓孩
子不成熟等等。唯有當孩子感到情感被明白及支援,他們才可有信
心迎向情緒的挑戰及接受這是生活的一部份,讓疫情成為培養孩子
處理情緒能力的契機,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