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社會議題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自1950年代DNA 的精密結構解開以來,分子生物學從此急速發展,生物科技的領域及技術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一位美國生物化學家珍妮佛·道納 (Jennifer A. Doudna)提到「到2015年夏天時,我自幾年前開始協助發展的一項生物科技已經以無法想像的速度進展開來,而且其影響深遠,餘波蕩漾,不僅撼動整個生命科學們 (life science),甚至波及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關於我和這項科技的故事,也是和你有關的故事。因為這種科技所產生的震盪,不久後就會傳到你家門口。」

由基因改造的有螢光魚,2004年在市場上銷售以來,為經營者帶來了市場競爭力及可觀的利潤。螢光魚不單只漂亮,還發展到可以成為測試毒素的工具!又有基因改造的母羊,能夠產出含有蜘蛛絲蛋白的羊奶,與其他基因改造的產出,可以製成一種合成物質,應用在工業、醫療、及消費物品上。還有可以生產「人奶」的基因改造乳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與人奶八成相似的牛奶在市場上出售! 201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了一種由基因改做雞的蛋白中純化出來的蛋白質藥物。現在幾乎羊、兔、豬、雞等的蛋白質,都可以通過基因技術生產藥物。 

雖然生物技術應用在醫療、農業、工業等範疇上,確帶領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先進領域,為人類眾多的生存問題找到新的方向和署光。但,正如諾貝爾發明的炸藥被應用在戰爭武器上一樣,生化技術更能製造出摧毁性極大及殺人於無形的生化武器,令人防不勝防。在國與國之間,人類為了資源上的競爭、經濟上的競爭、文化上的競爭、甚至是價值信念上的競爭,都可以利用到生物武器去摧毀敵國。

這個多月以來,相信全世界的人都體會到細菌或病毒的殺傷力有多可怕!雖然這次新冠肺炎的由來還未有定案,卻也讓我們有很切身的體會,反思生物科技的發展,除了為人類帶來福祉,同樣亦可以為人類帶來毁滅性的災難!

正如巴菲特所說:「評價一個人時,應重點考察四項特徵:善良、正直、聰明、能幹。如果不具備前兩項,那後面兩項會害了你。」在生物科技發展上也一樣,如果沒有善良、正直,就算是多麼突破性的研究、多麼超然的發明,最終只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讓我們覺醒吧,不要再本末倒置!在任何知識及科技的追求上,我們都要建立在價值教育的基礎上,讓人能用道德和良知來規範我們在科技上的應用,和節制我們的貪婪和自大。只要人們生存的權利被高舉和尊重,只要社會能產生這樣的共識和信念,才是對生物科技發展最有效的監察力!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在10月1日國慶當天,何傳耀中學18歲中五男生曾志健在反修例衝突中,被警員開槍射實彈擊傷左肺。他還被控暴動罪及兩項襲警罪。這是在修例風波中第一位受實彈槍傷的年青人,事件引起各方激烈的情緒及爭議,令社會的撕裂及對立更加升溫,使人無不痛心及難過!當學校面對着眾多的年青學生參與示威,甚至走進前線的抗爭者當中,校方應作什麼取態?面對這次重大事件,學校如何應付這場危機?

相信每一位師長都不願意見到自己的學生身處於危險的境地,都曾對他們作出勸喻。但同時學校亦是培育學生辨是非、明事理的地方。在這場修例風波中,在學生的角度,有著非常清晰的是非判斷。學校亦是一所幫助學生成長,建構自我價值的地方,但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從很多錯誤當中學習過來的,無論所犯的錯誤是大是小。何傳耀中學對培育學生的使命,有這一種堅定的信念;對年青人的成長,有很充分的了解,實在令人感動!雖然被公開指責,受著各方壓力,校董會不單止堅持不會開除曾同學的學籍,更表示曾同學是何中的一份子,絕不會離他而去!這實在是教育工作者展現勇氣、抵禦逆境和壓力的最佳示範!

學校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年青人將要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培養所,她始終與校園外面的世界應該有所分別:除了教育他們如何分辨是非對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她還需要是一個充滿愛與包容的地方,讓學生學習寬恕與原諒。學校是需要有自己的界線(boundary),不讓政治滲入校園,保護年青學子的成長空間。校董會的決定,不是縱容學生犯錯,而是要幫助學生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學習如何原諒自己、原諒別人、以至可以重拾信心,走更遠的路程。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from Pexels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準臨床院士

《一念無明》表面上是講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很沉重的故事。電影喚起很多人討論社會應如何接納精神病康復者,亦帶出很多對其他社會問題的反思。

形形式式的精神病好像愈來愈普遍,在這個醫療及藥物主導的社會,處理的方法就是給它一個標籤,然後開藥。但想問問:精神病單靠吃藥可以徹底痊癒嗎?不肯定,會有復發的可能。精神病可以預防嗎?像阿東這個案,我相信是可以預防的!

與其說這是一個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關係很糾結及執著的家庭悲劇。我不會將「精神病」這個標籤看得很重,因為最重要不是給它名稱,而是將這類家庭問題,在源頭上解決,令悲劇不再重演。

呂婉蓉一直是父親的寶貝女兒,卻隻身來港變成孤苦無助。從一開始下嫁黃大海,便認定這段婚姻是錯誤的選擇。很多破裂的關係,都是因為其中一方要求另一方去填補成長中缺乏或失落的愛,令自己的缺憾得以復原。呂婉蓉很可能都是抱著這種心態,當在丈夫身上期望落空時,只懂埋怨、批評、指責。黃大海卻是一個逃避問題的人,那便形成「一個攻擊,一個逃跑」的破損關係。就算雙方成為了父母之後,新的角色沒有給他們帶來反省,父母的重任本來有愛的本質,卻掩蓋不了他們心中的苦澀,阻止不了一個繼續攻擊,一個繼續逃跑的命運。

夫婦關係破損,禍及兒子人生

父母的情緒,往往亦牽動著孩子的情緒。阿東和阿俊兩兄弟,長期活在父母的衝突及矛盾中,那種擔憂和焦慮是可想而知。更甚的是,阿東除與父親疏離之外,他好像自小就得不到母親的重視,母親甚至因他小時拉著她的腿,阻止自己離開這個家而痛恨他!一個充滿焦慮、悲傷、苦毒、怨恨又孤單的家庭,正是種種精神問題的培養基地,令最委身、最忠心的家庭成員,不能逃離困境,變成精神病的高危人士。阿東的躁鬱症,正是這類家庭的產物。

若我們要對精神病的病徵有所認識,我們更要對培養出精神病的環境有所防避。就算有潛伏的遺傳基因,但環境因素,特別是家庭環境,絕對可以守著這個重要關卡。若呂婉蓉和黃大海意識到自己的家庭狀況對兒子極具傷害性,又或者他們其中一人早點踏出一步,面對問題,尋求協助,處理夫婦間的怨恨,相信阿東的命運可以改冩!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準臨床院士

在過去一年,學生的自殺個案多得令人吃驚,整個社會對學生自殺的因由都廣泛討論起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在去年11月, 出了一份相關的報告,分析學生自殺的成因,及提出防止學生自殺的各種措施等等。當中一個策略性的方向是加強保護因素,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這個論調: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有助防止學生自殺。問題是: 如何做到呢?

報告所提出的內容,要加強這些、加強那些,實際上是否可行?能收到果效嗎?縱觀現在在各階層的有關人士,包括孩子,父母,老師,社工,醫護人員等,有空間嗎?現時他們各人在不同崗位,為學業及工作已經忙碌到頂點,壓力差點要爆燈,再要加強什麼溝通,辨識,技巧,那裡來的時間呢?不是認為這些東西不重要,但若不先減一些東西,那裡有空間加另一些東西呢?

很多人在解決問題的思維上,只會從“有什麼可以做?”或“有什麼還未做?”這個方向出發。但恐怕若要跟隨這個思考模式,跟這個委員會的報告去做,可能有更多老師、社工、及醫䕶人員的孩子,變成是問題兒童,家庭變成是破碎家庭,專業人士變成是精神病人!其實現時的狀況,已差不多如此!好像照顧了學生,卻罔顧了其他人的壓力。委員會的報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

學生自殺的問題,成因確是很多,千絲萬縷,互為因果。但我們始終要抽絲剝繭,找出最關鍵性的源頭,對症下藥,才能集中資源,將問題逆轉,免得最後只得出一份一份的報告,勞民傷財,而問題卻原封不動。「壓力」常常是心理和生理問題的罪魁禍首,亦是破壞家庭關係的頭號敵人。香港人面對的各種壓力,已到達一個不正常、不健康的水平。與其多加些什麼措施,什麼工作小組,什麼教育活動,倒不如就簡單直接些,先減省艱深的課程,繁重的功課,歸還學生愉快的童年,做夢的空間,探索的自由,減少父母與子女在功課上的糾纏和衝突吧!相信減壓之後的空間,才能讓學生及父母學習建立關係及溝通的技巧,讓良好的家庭關係變成學生的抗逆能力,減低自殺的風險。

教育制度及策略的改變,往往牽連甚廣,是極之艱辛的任務。但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是引領我們為孩子製造幸福的人生,而是將孩子變成知識及課業的奴隸,變成只是篩選的工具、商業上的產品在市場上比拼,這樣對得起我們的下一代嗎?制度改變可能會損害某些人的利益,或許引起很多不安,但為了學生的福祉,我們總要迎難而上,而不是避重就輕,逃避問題!我們常說要提升學生的抗逆力,但教育局呀,你的抗逆力又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