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教育

家庭健康教育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美珍是一位初小學生,爸爸每天都會教導她做功課。近月,美珍在做數學功課時答案總是出錯,爸爸越來越沒有耐性,責罵幾句後,美珍板著臉跟他頂嘴,更一度不想做功課,於是爸爸怒氣爆發,一拳重捶桌面,聲嘶力竭地責備美珍,說她不用心學習,不好好聽課。

憤怒情緒影響孩子 決心尋求心理輔導

美珍感到很緊張,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錯了題目,也不知道怎麼辦才能讓爸爸不再生氣。她開始感到無助和沮喪,甚至開始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爸爸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對美珍的學習和情緒造成了負面影響。他尋求心理輔導,學習管理自己憤怒的情緒,希望更好地幫助美珍學習。

心理治療師透過以下6種方法幫助美珍的爸爸管理憤怒的情緒:

1. 了解憤怒

憤怒模式始於一個被觸發的狀況,當事情不如爸爸所預期地發展時,他的想法會大大地影響憤怒程度。爸爸越是認為美珍的行為帶有敵意,他就越容易發怒。爸爸認為自己已全心全意地教導美珍做數學功課,她仍然出錯是對他不好,他要懲罰美珍。這些信念會對於憤怒表達有許可的效果,例如:「我應該教訓美珍」或是「這是美珍應得的」。

2. 質疑自己認為的「應該」、「必須」假設

「這道數學題目應該沒有那麼難!」、「美珍的數學成績應該是全班前三名。」、「我的孩子必須停止跟我頂嘴。」這些「應該」、「必須」的句子反應出一行思考偏差,爸爸可能期望一個特定的結果,但實際上美珍並沒有侵犯他,審視被侵犯感能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3. 別忘更重要的目標

憤怒將爸爸的注意力限制在使他憤怒的事情上,而忘記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為重要。

4. 懂得暫停爭論

大多數意見分歧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解決。爸爸發現衝突正在蔓延到臨界點,他意識到應先停止討論,直到他冷靜下來。怒氣會讓爸爸認為必須解決當下的問題,因此他學習放下批評。與其對不樂見的結果有所抱怨,不如保持開放的胸襟看待事情的發展。

5. 實踐同理心

爸爸試圖站在美珍的立場上,理解她的觀點,爸爸意識到美珍並不是懶惰和不專心,而是在緊張的情緒下未能理解數學題,再加上自己高漲的情緒,更加令美珍吃不消。這想法可以幫助爸爸化解情況,找到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6. 放鬆

憤怒是一種緊張狀態,可透過身體放鬆化解。爸爸提醒自己放鬆,並且平靜地呼吸,就可舒緩緊繃的身心,引導釋放緊繃的情緒。

爸爸在接受適切的心理治療後,了解到自己憤怒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變得更加冷靜和有耐心,美珍的學習成績也進步了不少,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和愉快。對於那些處理憤怒情緒的人來說,這個經驗提供了很好的啟示:要學會理解自己的情感,並採取積極的策略來處理它們,以便更好地幫助自己和周圍的人。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陳小姐是一名單親媽媽,獨力照顧九歲的兒子,她也是一位英文老師,面對著沉重的雙職壓力,終日周旋於照顧兒子的起居及學業 ,以及處理繁重的教務工作,令她透不過氣來。做事一絲不茍的她,睡前既要執整明日兒子上學的校服、書包、又要為明天課堂作準備,偏偏每件事還要做得慢條斯理。忙忙碌碌一整天,到了晚上她就想要屬於自己的時光盡量多些,獎勵自己盡情放縱,會喝酒幫助睡眠。晚上上床後待了很久也睡不著,她選擇繼續躺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或乾脆爬起來「玩手機」。由於平時睡眠不足,她透過周末放假「補睡」來償還「睡眠欠債」,但她發覺睡眠質素變得更差。陳小姐尋求心理輔導,希望處理困擾已久的失眠問題。

心理治療師推介四招幫助求助媽媽重獲優質睡眠

1. 了解壓力來源

失眠的成因多與壓力與情緒有關,壓力會封閉我們體驗內心寧靜的能力,使人持續處於一種「高度警覺」的的狀態中,無法放鬆 。透過輔導,陳小姐對自己的壓力來源以及帶來的情緒影響有進一步了解。她對於自己未能為兒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庭一直耿耿於懷,意識到自己的完美主義影響她的親子關係,作為一名單親媽媽,她内心希望替代父職養育兒子成材,再加上自己身為老師,覺得其他人必定認為她能好好教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不期然對兒子的學業成績有特別高的要求。而她出身於「書香世家」,父母均為教育界人士,家教甚嚴,縱使陳小姐對父母定下的規條不滿,惟心中知道要「尊敬」父母,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她自小對别人的目光看得很重,常常鞭策自己,以避免受責,導致工作壓力過大,影響身心健康。

2. 改善睡眠習慣

睡眠習慣以及對睡眠感到恐懼(例如不斷想如何入睡) 亦無形中加劇失眠的程度。陳小姐透過周末放假「猛睡」,但長時間不規律的睡眠反而破壞原有的晝夜節奏,體內退黑色素(退黑激素有助管理睡眠周期)的分泌也下降,睡眠質素也會隨之變差。陳小姐晚上越盼望入睡,越加添自己的心理壓力,令自己更焦慮,更難入睡,造成惡性循環。心理治療師讓陳小姐理解她對床和躺着的狀態形成明確的條件反射: 只要躺在床上,就是入睡的狀態。當她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都無法入睡,那就起床離開睡房,去做一些例如冥想、深呼吸的身心放鬆的活動,等重新有了倦意再上床睡覺。

3. 睡前避免飲酒

陳小姐習慣睡前喝酒,但其實飲酒後的睡眠大多處於「淺睡眠期」,能夠維持睡眠的時間並不長,睡眠質素並不會提高 ,還容易導致早醒。

4. 勿在床上玩手機

陳小姐習慣晚上「玩手機」,手機螢幕的藍光及強光對大腦有刺激性,如睡覺前一直使用電子產品,便會令大腦誤以為仍是日間,因此難以入睡。

陳小姐在接受適切的心理治療後,慢慢改善睡眠品質,親子關係也改善了。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ngr@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是父親節當天。與其他節日不一樣的是:大多數節日都是父母主動安排活動或去處,但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卻是子女為父母安排一些慶祝活動。但很明顯地,子女投入慶祝母親節的情緒比慶祝父親節高漲得多,單看茶樓酒館的預訂就可見一斑!

若要探究原因,很可能及較明顯的是父母角色的分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主外、女主內」是管理家庭的傳統法則,這個思維很容易令父親的角色局限在出外工作及賺錢養家,就算太太一樣出外工作,家裏的事情都會留給她回來處理,例如幫孩子睇功課、沖涼、刷牙、洗面、上床睡覺、講故事等等,父親很少投入與子女的日常互動中。 這種模式衍生第二個問題,就是父親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自然比母親少,那又如何表達關心呢?所以在舊觀念的框框裏,與子女相處時間較短確是會影響父親在子女心目中的重要性。

傳統的觀念確是在改變當中,年輕的父親們比他們的上一代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子女,無論是和子女一起玩耍、做功課或講故事。就算平日工作很忙碌的父親,都漸漸明白與子女相處的重要性。他們在週末週日會排除萬難,推卻所有工作,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間。這種改變是十分值得欣喜的。

但可惜仍有最致命的一擊,令父親與子女難於建立緊密關係:大多數父親難以做到的就是情緒的表達。雖說母親都不容易去討論自己的情緒或感受,但女性總會較容易在生活中流露出真實性情,例如開心、雀躍、驚喜、憂傷、擔憂、憤怒等等;但男性通常是沒有什麼表情:驚喜的時候不驚喜,擔憂的時候不擔憂,好像莫測高深!無論是高興或不高興,也只是嘴角微微顫動便算交貨了。或許最明顯的情緒表露要算是憤怒的時候,一下子令所有人都嚇到發呆!

可能是受到這一句話的影響:「男兒流血不流淚」,所以男人總覺得要表現堅強和冷靜。有一位父親經歷多年與仔仔的衝突,雖然感到沮喪和困惑,但他說:「我就算幾唔開心,我都不會說什麼,我都極力克制着自己。」怎料太太回應一句:「這才是問題!」

雖然找時間與子女相處,和在生活上多接觸是很重要,但當子女漸漸長大,你總不能只用吃喝玩樂或關心功課學業來與子女聯繫,又或者每天講道理邏輯這些生硬沒人情味的話,讓子女崇拜你。這些板斧連與太太都聯繫不上,更何況與子女呢?子女需要的是真真實實了解父親的性情、個人感受、經歷等,所以父親無需用嚴肅冷靜的外殼包裝自己。

親愛的父親們,是時候脫下你的外殼,展露你真實的面貌,不需要假裝堅強,因為能展示你脆弱的一面,更能讓子女感受到你的勇氣,表示你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近距離接觸你。不然,這個外殼再繼續戴着的話,到想除下來的時候,恐怕再除不掉了!更可悲的是,你以為戴着的外殼,就是你自己,而你的真我早已迷失了!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ngr@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很多求助個案,都與孩子時常鬧情緒,父母不大理解和不知如何處理有關。孩子鬧情緒的原因實在很多,若他們在學校的情緒一向穩定,又沒有老師表示孩子有甚麼特別情況出現,那麼我們可先從個人及家庭中尋找線索。情緒不穩的孩子,可因個人原因或家庭不良互動引致。

在個人原因方面,孩子因先天的氣質不同,在情緒反應及行為型態上可表現出極大差異。在量度氣質的向度表上,一般而言,規律性和適應性較低,而反應強度較高的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及難於安撫的情況。規律性低並不是一個負面形容詞,而是表明這孩子不喜歡因循、或千偏一律的東西,從另一角度看,孩子可能是極具創意的;同樣地,適應性低及反應強度高也不是扁低孩子屬性的言詞,只是孩子可能較有主見及情感敏銳。

在家庭互動方面,父母若不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很容易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意願加諸孩子身上,令孩子感到不被尊重,產生受傷害的負面情緒。父母覺得孩子難教,也會不經意流露出不悅或抗拒的反應,令孩子形成低落的自尊感。無可否認,在講求效率及即時成就的社會,父母培育這類別的孩子,還要擺脫一般人的價值觀,忍受他們成績平傭,搞東搞西,不務正業等,是有點難為。但父母若能以尊重孩子的個性及氣質為大前題,讓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及經驗去探索,給予空間及多加鼓勵讚賞,孩子必然會在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上,邁向成熟發展。

若父母面對著孩子鬧情緒時,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要他們就範,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單滿足不到孩子的內在需要,亦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在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先避免責罵或說教, 可表示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只是他們不能破壞物件或傷害自己及其他人,然後在孩子冷靜後,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而不加太多批判。我們相信孩子在被愛及被接納的環境下,能培養出自我糾正的能力。

另一方面,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扮演著維繫父母關係的功能,使父母的矛盾暫時緩和,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問題上。在不知不覺間,孩子變成守護著父母的人,而犧牲了自己的正常發展。為了孩子的福祉,父母宜在這幾方面提高警覺,作出調節。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小朋友升中後面對的轉變可謂不少,重新適應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向舊有的朋友道別,可否順利結識一班新的志同道合呢?學習的模式也和小學階段不同。小朋友步入青春期,家長的教養方式也需要調教,青年人期望自主,有足夠空間探索自己,可能不再像從前一樣每件事都和父母表達。對一些做事嚴謹有序,掌控力強的家長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孩子自我探索期想增強自主權家長若想控制反惹衝突加劇

如果孩子和媽媽傾訴,但換來卻是一份不被明白的感受,甚至被批評,心中當然不好受,更可能與媽媽展開罵戰。孩子可能會選擇自己的方法解決,例如沉迷網上遊戲,在虛擬世界中與一班志同道合,合力作戰,贏取遊戲中的分數和戰利品,享受一份在現實生活上不容易尋找到的成功感,過程既快樂,又可以增加一份被認同的感覺。媽媽可以用一顆同理心,換上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女兒沉迷網上遊戲的原因,細心聆聽女兒的需要及面對的困難,可能有機會令大家關係好轉。

適當冷靜時刻有助減低衝突升溫

女兒亦不要帶着太大的情緒去說話,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會詞不達意,更加容易觸碰對方的情緒,令情況更加緊張。若然母女之間對處理事情的方法真的出現重大分歧,怒火中燒的時候,其中一方可以考慮先離開現場,好讓自己呼吸一下、飲杯水,冷靜一下。試想想,當你很憤怒時,情況就好像自己的屋子被縱火,你的本能不就是立刻去駁喉救火,而不是去追罵究竟是誰人縱火嗎?

坦誠地、平和地與對方談話

當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女兒可以平靜地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要的是,她可以向媽媽說出自己期望媽媽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去陪伴自己,讓媽媽更清晰,很多時女兒都只不過是希望被明白、被聆聽,這份真摯的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

多一份支持及接納比起千萬建議來得更有效

長者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是值得尊重的。婆婆如果可以對女兒說聲:「我知道了,不容易啊!」婆婆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說教,也未必需要立刻站出來平息母女的紛爭,簡簡單單的支持和接納,也可以給女兒一份無比的力量,沉著應戰,令她知道無論眼前的路有多艱苦,媽媽都會看在眼裏,給予無限的愛護,女兒的困境被明白,情緒比較容易抒發出來,對孫兒的態度亦可能少一點張牙舞爪。

在我輔導的個案中,亦不難看見即使受助者面對情緒困擾,他們都十分感激曾經照顧自己的長者給他們烹調美味的餸菜,給他們一個無微的笑容和擁抱,孫兒將這份愛銘記於心,這份守護給予他們堅定和溫暖的力量去面對當前的挑戰。

家人的關係千絲萬縷,其中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都可以牽動住整個家庭,假如家人遇上不懂如何處理的事情,可以找家庭治療師幫忙。在一個安全和保密的環境下,讓家庭成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表達出來,家庭治療師會透過豐富的經驗和技巧,讓家人明白和傾聽彼此對事情的睇法,更會幫助家庭成員成熟地處理自己當下的情緒,務求令事情不再無限發酵,彼此可以傾出一個平衡而可行的處理手法。家庭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家庭治療師以一個中肯的角度,剖析家中各人的糾結,發掘家人所擁有的資源和力量,和家庭一起面對當前的挑戰。

撰文:阮慧敏
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
yuene@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陳太步入輔導室, 緊繃著肩膊 ,愁眉深鎖, 失眠的煎熬困擾她已多個月。 每當夜闌人靜, 她便開始進入「作戰狀態」, 她拉上窗簾, 躺在床上不斷思量 :「我今晚如何能夠入睡 ?聽音樂? 浸腳?做運動令到自己疲倦?」 可惜, 她越強迫自己入睡, 睡魔就越離她而去,而伴隨她的就只有焦慮。其實,睡前過多思考會令腦部變得活躍,較容易失眠。如果強逼自己入睡,只會令腦部思考更為活躍,失眠情況愈嚴重。

究竟是什麼令陳太長期陷入緊張焦慮的狀態,導致失眠呢?

心理治療師細問之下,得悉陳太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 ,她對教養踏入青春期的女兒感到很吃力。 陳太十分關注女兒的行為, 恐怕她行差踏錯, 終日對女兒苦口婆心,但她對女兒的好言相向,卻換來女兒惡言惡語的回應,心裏不是味兒。 丈夫向來工作繁忙 ,陳太抱著「我不要煩丈夫 ,他已經夠煩了」的心態 ,不會主動向丈夫表達自己和女兒相處的困難 。久而久之,壓力就好像打樁機一樣, 把陳太壓得透不過氣來。

陳太自小生長於一個長期受到忽視的家庭 ,父母經常吵架,父親終日酗酒,後來更離開妻女 。母親長時間在外工作, 常常對她說 : 「走開 !你不要煩我! 我已經夠煩了!你看!你真的沒有用!爸爸也不要你 !」就算陳太感到徬徨無助, 她的情緒亦不被重視,她習慣性地壓抑其內在感受。

當她長大後,幾乎很難認為自己能夠從他人那裡得到關懷。童年的相處模式已經被她内化進來,構成她自身的一部分 。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哭着:「 無論你怎樣哭、怎樣哀求 ,都不會有人幫你!」陳太將「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變成她內在對話的一部分。

於是,她開始習慣性地對丈夫表露出迴避的態度 ,任何事都自己獨自承受。 她甚至會用一種與過去父母相處的方式來對待現在的自己 ,當愛與被愛的需求浮現出來時,就立刻否定、 批判自己的情緒,心想「我真的沒有用,不會有人幫我」。

然而, 陳太內心非常渴望能夠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 以彌補她童年失去的母愛, 所以對女兒的言行舉止表現得十分謹慎, 處處「教導」和「提醒」。可惜此舉令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表現得不耐煩,惡言相向,令陳太緊張焦慮的情緒變得更為熾熱。

如何才能從童年創傷中走出來?

  1. 在輔導過程中,陳太明白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成年,不再是當初那個最弱的、無能為力的孩子,試着承擔起現實的責任,從這一刻開始為自己負責。
  2. 她慢慢嘗試將自己的困難坦誠向丈夫傾訴, 丈夫細心的聆聽及體諒, 給予她無比的動力, 感覺自己不再孤單一個 ,在親職上和丈夫有商有量。
  3. 對於女兒的教養問題,陳太先放下「教導」和「提醒」的意圖,先了解女兒究竟在想什麼。當女兒情緒開始激動時,最期望得到別人明白,聆聽是舒緩女兒情緒第一步。

陳太在接受悉心的心理治療下,明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重新學習與丈夫及女兒的溝通 ,家庭氣氛大有改善,她的失眠問題亦迎刃而解, 重拾健康生活。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ngr@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去年爸爸因健康問題,在醫院住了三個月。到爸爸七月中過身,因為疫情關係,我前前後後可以到醫院探病的次數不超過五次,而且都只能在爸爸危急的時候探望他!心裏一直愧疚,過往工作忙碌,常常倚賴其他家人對兩老多點照顧。我曾答應爸爸趁他還可以自由走動,會陪伴他返鄉間走一趟,以了結他多年的心願。可惜這一點微小的孝心,隨着新冠肺炎2020年來襲之後,便沒有機會實現了!

在爸爸的喪禮中,看到好幾位用拐杖攙扶着、行動緩慢的長輩來參加安息禮,亦見到本已失去聯絡很久的同鄉叔伯來見爸爸最後一面。我當時心裏悲喜交集,這一見又到幾時可以再會呢!那時我下定決心,要將時間回歸家庭,亦要好好珍惜仍然在世的長輩們。

去年年尾鬱悶的氣氛隨着疫情漸漸受控而改善,聖誕和新年期間,再能享受與家人及朋友相聚的快樂時光,心情都輕鬆了不少。盼望着將要來的農曆新年是我們與親友再一次聯繫的好機會。唉,誰料沒完沒了的疫情在農曆新年前再次肆虐,令人沮喪!

確診人數不斷上升,防疫政策混亂,強制檢測地區不斷增加,這些新聞都令人納悶不堪!看着這情勢,好像在等幾時會封城罷了。除了做足防疫措施,儲備多些糧食,我們還有什麼應對方法呢?

人生有很多不能控制的事情,這是人生的真實面貌。但也是這種不確定,讓我更懂得珍惜已擁有的東西。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回想這段日子是如何過渡的。周邊的新聞確是令人沮喪,但我發覺幫助我堅持下去的是每天與家人相處的那份愉快與歡悅。

這段期間,我和丈夫及女兒,還有家中的老狗,一有時間或在週末便會一起行山。晚上我們多了時間一起煲劇,探討劇情內容,大家交換意見,討論熱烈!雖然意見不一,但最後都能夠以聆聽及理解對方的意思作為溝通的目標,而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

過去多年忙碌於工作中,都不曾看過像近期這麼多劇集!突然發覺女兒懂得選擇很優質的劇集給我們一家享受,亦很欣賞她對人物有深刻及獨到的分析。這些一起煲劇、看Netflix的日子,讓我們在沉鬱的氣氛中,感受到另一種力量,一種親密的力量,去捱過這些日子。很難想像如果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不能夠輕鬆地對話及相處,或共做些什麼來消磨時間,那種要一起困在家的日子真會變得很難捱!

在疫情前,也許我們從來不覺得各有各忙有什麼不妥當。子女回家都是躲在房中打機或玩電話,甚至連吃飯都不能同枱。這個疫情突顯了家人關係的重要,我們不能再倚賴工作忙、約朋友吃飯、打波、行街來逃避問題。原來好好去建立家人之間的溝通,多用聆聽、欣賞的態度,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大家相處的樂趣。你可以不費分毫,能夠產生一種力量去渡過漫長灰暗的日子。

撰文:鄺詠嫺女士
家庭動力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kwongs@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許多時在家庭裏發生了一些悲慘或羞愧的事情,父母大多傾向隱瞞孩子事情的真
相,恐怕對他們產生不良的反應,無形中便成了家庭的袐密。為了保守這個袐密
不外洩,父母常用捂嘴、禁止討論、把事情看作禁忌,這些處理手法卻在孩子成
長中帶來很大的傷害。孩子因為不明所以,常誤以為是自己做錯導致不良的後果
,但又不能向父母查詢或表達感受,更不能與外人談論。因而情緒壓抑,長期在
徬徨恐慌中渡日;父母禁談的態度,令孩子感到被拒絕。在成年後很多時會出現
自我懷疑,對人失去信任,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親密關係,嚴重者可能患上抑
鬱症。
最近接見一個過案,案主約三十歲,專業人士。求助的原因是經常情緒不穩,不
時作相同的夢,這夢在青少年時期已開始纒繞他。他將這一切情況歸咎於失戀、
多次情感道路上的砍坷,以及成長中得不到父母關愛和肯定所致。已接受輔導半
年,我們探討了多次失戀帶給他的傷害,他也開始從傷痛中走出來。另談及家庭
、成長對他的影響,以及他的個性及人生取向等。他的情緒較前穩定,也放下某
些的執念,決定努力工作,籌劃自己未來的人生。可是疫情反覆,他需留家工作
,經常與父母接觸,情緒也變得不隱。而夢又繼續纏繞他,令他情緒低落。終於
,他在無法面對情緒的困擾下,告訴我一個多年的「家庭袐密」。
這袐密與他奶奶有關,他經常夢到奶奶去世前與他的相處及對話,每每想及奶奶
,他便非常難過。奶奶在他十五、六歲時離世,是自殺身亡。那時,父母並沒有
向他交代奶奶的死因,只說她遇上意外而亡,之後更草草了結喪事,跟著也再沒
有談及任何有關奶奶之死的事。後來他從同學口中,得知奶奶自殺的真相。面對
奶奶突然離去,他感到不知失措,甚至極度驚慌,無法接受早上仍活生生的人,
傍晚便死去,感到很不安,很多感受無法表達。奶奶是他的摯親,唯一關愛他及
為他前途著想的人。奶奶從內地來港後,因不適應新的生活及擔心家庭經濟而患
上抑鬱症。當時父母沒有正視奶奶的病情,疏忽照顧而導至悲劇發生。他對父母
疏忽照顧奶奶感到憤怒,父母禁談奶奶死亡的做法,他無法表達感受,將所有情
緒抑壓心內。有時他甚至懷疑是自己說錯話,傷害了奶奶而自殺,為此感到非常
內疚。他怒恨自己未能保護奶奶,他常說若奶奶健在,現在他有能力,可以好好
照顧她,讓她安享晚年,認為奶奶應該可以享有更好的晚年生活!
這個「袐密」在他成長中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首先,他很害怕自己的言行傷害他
人,在相處上總是步步為營,凡事順著別人,就是被欺負或佔便宜也逆來順受,
無法活出真我。父母禁止討論奶奶的死亡,彼此無法溝通對此事的想法,他對父
母產生極大的憤恨,傷害家庭關係。父母不曾正視奶奶離去帶給他的傷害,還指
責他糾纏這事,是不孝、是他有問題,令他產生強烈的罪疚感。簡接地促使他想
盡快逃離家庭,脫離苦痛,因而不停地談戀愛,用談戀愛去麻木對家庭的失望,

導致多次失戀。奶奶的離去,他無法表達失去摯親的哀痛;而父母拒絕情緒的行
為,使他誤以為表達情緒是不當的,對事情沒有幫助。因為長期壓抑情緒,勉強
自己用積極的角度去面對及處理問題,可是仍無法疏導情緒,反而感到身心俱疲
,無助,失敗及焦慮不安,影響工作表現,並對自己感到失望。
其實,在家庭中溝通和坦誠是很重要的,沒有甚麼事是不能公開或極為刁臉而需
要隱瞞。「世事沒有什麼可怕,只有害怕本身最駭人!」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www.familydynamics.com.hk
ngr@familydynamics.com.hk

父母來求助的時候,他們的女兒已升上中三。母女之間的糾結,多年來都沒完沒了,彼此的操控及逃避,不斷循環地上演着。爸爸用盡氣力想把母女二人拉開一點但都不成功。

這個家庭的運作方式一向由太太主導。其實丈夫與太太的行為模式本來是南轅北轍:男的是自由主義,生活不拘小節,率性而為;女的事事嚴謹,需要生活有序,無論大小事務都希望能夠掌握及照顧。在結婚初期雙方產生十分多的爭拗,情況頗為嚴重,甚至差點兒弄至離婚。後來夫婦也盡力協調,才把婚姻挽救了。

女兒出世後夫婦的關係更見緊密,照顧女兒的擔子主要落在太太身上,因太太全職在家照顧孩子。一方面是新手媽媽,始終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太太嚴謹有序、事事監督的模式又再呈現出來。丈夫要參與都不必,因他不是按着太太的要求及標準而作,實是不合格的。丈夫這時候也站在太太這一方,覺得太太照顧孩子實在無微不至,就算他感到有點過分緊張,都極力保持沉默,不與太太爭拗,大家好像很和諧地生活。

問題一直隱伏多年,直至孩子高小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令父母感到很驚訝!原來孩子一直感到所謂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是一種操控!孩子一方面享受母親的關注及服侍,但當她的行為不合乎母親的要求時,便受到很嚴厲的批評甚至侮辱。女兒向外尋求獨立自主的需要隨着年紀增加時,便感到處處受掣肘。她開始用大話、藉口來欺騙父母,以換取多點自由空間及權利,雖然父母與孩子多次約法三章,但母親是至高無上的,女兒感到自己的需要在母親眼裡是不被允許的。所謂約法三章亦只是陽奉陰違,她一直用大話冚大話的方式來過日子。媽媽在這種情況下束手無策,幾近崩潰!

女兒升上中學之後,與母親這種角力越演越烈。大半年前開始,女兒體型日漸消瘦,母親搞盡心思為她炮製美食、甜品。表面上女兒吃得開懷,原來暗地裡用各種形式扣喉或在母親看不見時將食物丟掉。當學校社工都發現女兒有些不妥當要約見父母,母親驚覺事態原來那麼嚴重,女兒已經患上了厭食症!現在女兒一方面看精神科來放鬆壓力及管理體重,另一方面做家庭治療,處理母女糾結關係,幫助母親對女兒行為上的操控及言語上的箝制放下,同時幫助女兒減低對抗心理,將精力回歸在自我照顧上,令她重新活出年青人應有的生命力。

厭食症是一種精神病,85%發病於13至20歲之間。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等等因素影響。但家庭往往是這類症狀的催化劑,但同時亦可以是免疫的堡壘。若孩子能夠在良好的家庭互動下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獲得切合他性格及年紀需要的自主能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年青人就算面對學業及社會文化上種種衝擊,都會有較高的抗疫能力,減低患這類症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