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一念無明》有感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準臨床院士

《一念無明》表面上是講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很沉重的故事。電影喚起很多人討論社會應如何接納精神病康復者,亦帶出很多對其他社會問題的反思。

形形式式的精神病好像愈來愈普遍,在這個醫療及藥物主導的社會,處理的方法就是給它一個標籤,然後開藥。但想問問:精神病單靠吃藥可以徹底痊癒嗎?不肯定,會有復發的可能。精神病可以預防嗎?像阿東這個案,我相信是可以預防的!

與其說這是一個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關係很糾結及執著的家庭悲劇。我不會將「精神病」這個標籤看得很重,因為最重要不是給它名稱,而是將這類家庭問題,在源頭上解決,令悲劇不再重演。

呂婉蓉一直是父親的寶貝女兒,卻隻身來港變成孤苦無助。從一開始下嫁黃大海,便認定這段婚姻是錯誤的選擇。很多破裂的關係,都是因為其中一方要求另一方去填補成長中缺乏或失落的愛,令自己的缺憾得以復原。呂婉蓉很可能都是抱著這種心態,當在丈夫身上期望落空時,只懂埋怨、批評、指責。黃大海卻是一個逃避問題的人,那便形成「一個攻擊,一個逃跑」的破損關係。就算雙方成為了父母之後,新的角色沒有給他們帶來反省,父母的重任本來有愛的本質,卻掩蓋不了他們心中的苦澀,阻止不了一個繼續攻擊,一個繼續逃跑的命運。

夫婦關係破損,禍及兒子人生

父母的情緒,往往亦牽動著孩子的情緒。阿東和阿俊兩兄弟,長期活在父母的衝突及矛盾中,那種擔憂和焦慮是可想而知。更甚的是,阿東除與父親疏離之外,他好像自小就得不到母親的重視,母親甚至因他小時拉著她的腿,阻止自己離開這個家而痛恨他!一個充滿焦慮、悲傷、苦毒、怨恨又孤單的家庭,正是種種精神問題的培養基地,令最委身、最忠心的家庭成員,不能逃離困境,變成精神病的高危人士。阿東的躁鬱症,正是這類家庭的產物。

若我們要對精神病的病徵有所認識,我們更要對培養出精神病的環境有所防避。就算有潛伏的遺傳基因,但環境因素,特別是家庭環境,絕對可以守著這個重要關卡。若呂婉蓉和黃大海意識到自己的家庭狀況對兒子極具傷害性,又或者他們其中一人早點踏出一步,面對問題,尋求協助,處理夫婦間的怨恨,相信阿東的命運可以改冩!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