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的歷程

撰文:家庭動力 心理輔導員 全球職涯發展師  賴舜薇

有些人會對心理輔導存在誤解,認為是有病、有問題的人才需要見心理輔導員。今日想借助她的輔導經歷,帶大家認識心理輔導是如何在你感到無助、混亂、阻塞之時,助你一臂之力。

大學的時候,她談了一場異國戀,兩人之間存在很多文化上的差異,有不少溝通上的困難。面對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問題,多愁善感的她可以向誰訴說呢?和朋友說吧,大家都懵懵懂懂,半斤八兩;和家人說吧,顯得自己好像沒有能力,沒有長大。適逢她選修課就是心理咨詢課,就找心理輔導老師去說說吧。

她第一次接觸心理輔導,以為老師會直接告訴自己答案,可是,老師大部分時間只是在安靜用心聆聽、點頭,以及偶爾發出「哦」的聲音,並沒有給她什麼指導性意見,一開始她感到失望,以為心理輔導沒用,後來她才知道,老師呈現的是“非判斷性的態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 )”,是心理輔導員專業精神的體現。心理輔導不是說教,也不是請專家提供意見,更不是替求助者作出決定,而是心理輔導員與求助者共同經歷的一段心靈旅程。

再次接受心理輔導是她想轉行。當時她在原來的行業打滾了近十年,雖然她能勝任當時的工作,但她知道那並不是她職業追求的目標。她渴求能從事自己熱愛的、能發揮性格所長的職業,就是當一名心理輔導員。然而,轉行帶來的家庭收入的落差,家人願意和她一同承擔、一同冒險嗎?通過進修,她是否就能勝任這個職業呢?離開原來的行業,她到底是逃避現實還是追求理想呢?是自私還是合理的呢?考慮到家人們與自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各人有各自的立場和身份,在她能搞清楚自己的想法之前,和家人們商量,無疑只會讓她感到更加糾結,無助於她作出一個明智的決定,於是她尋求職涯輔導來幫助自己。找沒有利益衝突的第三方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她才能放低顧慮,擺脫混亂和痛苦的情緒纏繞,重回大腦理性思考之路。

她的心理輔導員一邊細心聆聽,一邊反映她的感受(Reflection of feelings)。被人明白的作用真是神奇,情緒被接納的瞬間,猶如撥開了陰霾看到了陽光,她如釋重負。輔導員不時把她傾訴的內容進行複述和簡述(Restatement and Paraphrase),講到她心坎上的時候,她忍不住流淚痛哭,輔導員回應情緒之餘,還透過提問(Questioning),逐步助她釐清各種邏輯關係,一步步讓她看到自己心底的渴求。輔導的歷程,讓她從自我懷疑,轉化到自我肯定,最終做出自我實現(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的決定。

她從事心理輔導工作數年後,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個案,求助者的經歷牽動了她的神經,她對此案有所卻步,她知道,是時候要去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關係了。那次輔導的成果,讓她放下了過往的心理包袱,療愈了童年的隱傷,她變得更有力量去承托他人的情感,提供更多可承載他人生命的心理治療空間,得以在心理輔導的專業路上繼續深造。

在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輔導員的幫助下,求助者能夠在絕望無助中重獲力量;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繼而重整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上述的心理輔導經歷,願能助你更多地認識這門學科。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