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的習慣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時間過得很快,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不少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學習比往年更進步。學習要有理想的效果,就先要養成自律和主動等學習態度。很多父母都表示孩子有拖延的習慣,做功課時「慢吞吞」,良久對著攤得一桌面都是的功課,卻沒有寫上一隻半隻字,父母不由得氣上心頭。拖延是一種不知不覺從生活經驗和錯誤認知當中養成的壞習慣,有時是生理的問題,有時是心理的問題,有時是孩子一方面的問題,有時卻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問題而產生的,成因各異卻又可能交纏在一起。

找出問題所在

相比之下,較容易解決的是因生理問題而產生的拖延習慣。當孩子還年幼而要適應學校生活,或是活動過多,都會導致身體疲倦,於是坐下來做功課時,便只會托著頭,不能集中,魂遊像外。孩子在生病或身體不適時,都容易產生以上情況。父母首先要檢視孩子拖延,是否因為疲倦、睡眠不足、吃得不夠或太飽、生病等等因素,然後對症下藥。改善作息的時間表、減少活動、定下生活規則,都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問題是,拖延的惡習,往往伴隨有心理的成份,必需要父母和子女雙方提高警惕,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與之抗衡。

父母的過份介入只會令子女變得更被動和依賴

見到孩子弄這弄那,也不好好地做功課,或托腮沉思良久,卻無下筆之意,父母的反應會是怎樣呢?初時還會柔聲催促,但往後見沒有動靜,便按捺不住,大聲喝駡。類似的情景,在很多家庭裏時有發生。可惜這種互動方式,就算收到即時之效,也不見得孩子日後的自發性提高了;反之,他們的被動和依賴性日漸增加。結果,父母的嗓門只會一日比一日提高來督促孩子。其實,每當父母催促孩子做功課,或責備他們懶散,無意中就將做功課的責任背了在自己身上,而且也傳遞了一種「我有權威要你做功課」的訊息給對方。父母需要明白,若要孩子自發和有效率地工作,必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主權。

訓練子女的自主:掌管自己的空間及時間

當孩子日漸長大,父母需要讓孩子逐步掌管自己的空間及時間。過度的管束和責備只會令孩子排斥父母,無論父母的話是對是錯,都一概不與理會。如何令孩子感到自主呢?首先,父母可不必一開始就吩咐孩子:「吃點東西,就開始做功課了,知道嗎?」我們可以嘗試與孩子閒談當天的學校生活如何,然後問問他:「今天的時間,你想如何安排呢?」讓我們先了解孩子的計劃,若有必要改動的地方,才提出與孩子商量,例如:「媽媽借了一本故事書想與你一起看,你要預半小時給我啊,你想把這時間放在那裏?」或是:「你忘了嗎?今晚明珠台有個講複製生物的節目,你說過想看的,要預留那段時間啊。」這麼一來,孩子感到被尊重,亦感到有自主的空間,而且時間是他自己安排的,便會較樂意履行承諾。若孩子依然拖延,功課做到很晚,那麽父母應想想孩子是否遇到其他困難。

令子女明白完成功課是自己的責任,用讚賞的說話來鼓勵孩子

一味的責備會使孩子有「被拒絕」的感覺,難產生動力,問題不單止沒有解決,恐怕孩子會更不想做功課來作為「消極抵抗」。孩子對功課感到沉悶、困難、或期望過高,都會引致拖延的結果。功課沉悶不是在家長或孩子的掌控之內,但完成功課是孩子的責任,不能推卸。父母可在孩子稍微開始有所行動的時候,捕捉那一刻,用讚賞的說話來鼓勵孩子:「知道你怕/唔想做功課,但你都努力去拿功課出來做!」父母對孩子功課的品質不能要求太高,及可在沒有預告之下,不定期的給孩子一些獎勵,如給他一段額外時間看電視或玩電腦,或玩一個親子遊戲等,但切記勿將獎勵變成做功課的交換條件!若孩子覺得功課刻板、沉悶、沒有挑戰性,父母可以為孩子找一些具挑戰性的課外學習來滿足孩子的需要,或與老師商討一下如何協調。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成就感

孩子對某一科感到困難,趕不上其他同學,會因害怕而拖延。父母要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正如十隻手指有長短一樣。為孩子定一個他能力所及的標準,另一方面幫助他發揮自己的長處,建立成就感。其實人生的成敗,豈會只決定於功課如何?而人的價值,更不是聯繫於學業成績!建立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比起一紙成績重要得多。有些孩子因為要求自己有完美的表現,及害怕失敗而拖延。對於事事追求完美的孩子,父母要引導他們不要太看重結果,不要要求太高;重要的是享受那過程,欣賞自己能迅速行動,這才容易幫助他們踏出第一步。父母要引導子女用更闊的層面去建立自我價值,不要受制於學科成績及名次,孩子才不會在害怕失敗和追求完美的壓力中掙扎,才能自由和勇敢地在各種知識領域中探索。

幫助孩子安排功課的優次

幫助孩子把要做的功課和事情一一列出,由簡單的、樂意做的開始,把較難的列在後面。讓孩子先完成較簡單的工作有助於建立自信和成功感,這樣他們會較勇於接受後面的挑戰。另外,將困難的工作,分拆成小件或階段,在完成每小件或階段後,給孩子一些回饋,反映他的努力。孩子發覺困難是可以克服,亦喜見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行動驅使動力」(Activity Drive)的理論,孩子在過程當中得到的滿足感已是獎賞,漸漸就不會再計較你給他們甚麼獎品,也會自動自覺完成功課!

在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習慣的過程裏,與孩子溝通是十分重要。聆聽孩子表達他們面對功課時的困難,是父母關心和愛護孩子的表現;讓孩子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尊重和信任孩子;在他們提出需要協助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法給他們參考,這樣能免於雙方對立和爭吵。若父母不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缺點,不去輕看孩子的長處,並教導孩子同樣地看待自己,那麼,孩子就不需要因害怕而拖延了!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