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驚,家長如何是好?

撰文:賴舜薇
家庭動力 心理輔導員 全球職涯發展師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常常需要幫助孩子們調適他們的情緒,「驚」是他們常遇到的一種。有些孩子能自然流暢地在口頭上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則不能、不習慣,程度不一。

如果孩子突然向您表達他很害怕,家長要怎樣做呢?

第一,要對他的狀況有所瞭解。我們先問一問孩子,發生甚麽事。無論孩子的回答和反應是甚麽,家長都要保持冷靜,並且保持耐心地與孩子同在。例如,年幼的孩子可能會放聲大哭,家長宜抱緊孩子,讓他感覺安全,並輕聲、重複地安慰道:「媽媽喺度,唔使驚,媽媽陪著你……」。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回答:「唔知道,就係驚……」家長宜輕輕抱著孩子,邊為孩子掃背緩和,邊慢慢地、柔聲瞭解:「你做緊咩嘢的時候覺得驚啊?」,「係邊度你會有呢種感覺啊?」,「你看見或聽見甚麽之後覺得驚啊?」等等,逐一將細節瞭解清楚。

第二,在向不同專家求助之前,建議家長嘗試放下憂心,結合孩子出現症狀的前後表現,自己先分析一下是甚麽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驚」的反應。這樣做,有利於家長判斷該向甚麽專家求助,怎樣向專家提出你的疑慮和如何描述孩子的病情。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推理法、排除法和聯想法。例如,孩子正在看電影,突然說自己好驚,那麼家長可以推理,孩子的驚,十有八九就是和電影畫面、聲音、情節等有關。有些孩子的驚是和其身體狀況有關的,家長就要考慮如何排除一些身體疾病的可能性。還有的是某些場景,觸發了孩子之前壓抑了的驚,這就需要家長,使用聯想法,去想像一下孩子可能因為過往哪些經歷觸發了這次的驚。

第三,對症下藥。根據上述的資料和原因分析,家長就可以選擇由自己幫孩子,還是請專家幫孩子了。如果家長嘗試多次,不見成效,甚至隨著時間的遞增,情況繼續惡化,就要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了。

下面,經事主同意,給大家分享一個由家長成功舒緩孩子受驚的真實小案例。

假期裡的一天,凌晨四點左右,一家人都在睡夢中,讀高小的孩子突然從自己的睡房跑到父母的房間,說自己不能呼吸。父母將他擁入被窩,試圖安撫並讓他重新入眠。不一會兒,孩子開始哭泣,媽媽有點擔憂了,因為孩子最近常常說自己不能呼吸,她用過很多方法安慰孩子,但似乎並未能很好的解決他的困擾。孩子的爸爸也被妻兒的反常從睡夢中清醒。孩子想去醫院,爸爸也頓時緊張起來。這時,夫妻倆邊作去醫院的準備,邊重新理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爸爸問:「你第一次出現呼吸困難是什麼時候?」

孩子答:「就是那天看電影的時候。」

爸爸問:「你昨天踢球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呼吸困難?」

孩子答:「沒有,一切正常,但是一安靜下來就會不舒服。」

爸爸想了一會兒,說:「如果你有生病的話,是做不了運動的,因為真正的生病會讓你全身無力,如果加上你呼吸困難,更不可能做到踢球這種劇烈運動了。所以,你的心肺沒有問題,估計是之前看的災難片把你給嚇到了。」

孩子稍微安心了一些,但不一會兒,他又擔心起來:「那我還是會感覺呼吸困難……」

媽媽仔細地問道:「你呼吸困難的時候會想到什麼?」

孩子哭著說:「我怕我會死掉……」

媽媽聽後,用保證的語氣對孩子說:「其實人是很難死掉的!你的鼻子呼吸不了,嘴巴就會自然張開,身體會自動保護你的。不然你把自己憋死個看看……」話音剛落,孩子放下心頭大石,破涕為笑。

他們最終並沒有因孩子的呼吸困難而去醫院求診,而孩子的恐懼情緒也在那天之後漸漸消失了。

「顧慮、擔心、憂慮、緊張、害怕、驚恐、恐懼……」這些都是人能感受到的關於「驚」的情緒詞,它所表達的程度不一。孩子在成長中會對這些情緒有感受力,如果家長能為孩子的感受提供一個恰當的名詞,並嘗試找出感受背後的想法,就可以提升孩子對情緒的認知。他以後就有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感受的來源進行探究。人的思考需要靠語言進行對話,當家長幫助孩子尋找受驚的根源,孩子就可以幫助自己從混亂的感覺中走向理性的層面。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邏輯、知識都是有限的,對某些現象會一知半解,通常會自己嚇自己。家長需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感覺,用理性的思維去協助孩子處理他們「驚」的情緒,帶領他們走出思考的誤區。

我相信家長是孩子最好的醫生,亦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要家長們保持反思和堅持學習,就能幫助孩子處理不少成長時的困擾。

Kids photo created by karlyukav – www.freepik.com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