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父母為了將子女培育成才,不惜花費相當的精神、時間、金錢,為子女報讀很多東西,參加很多活動。坊間為小孩而開辦的語文班,數學班,面試班,興趣班,play group,多元智能班,琳琅滿目,多不勝數!父母甚至為孩子報讀兩間幼稚園,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結果呢,卻事與願違!很多父母發覺孩子漸漸長大後,對學習愈來愈抗拒,甚至連興趣也培養不出來,只沉迷打機及上網,生活毫無節制!父母所花的精神、時間 、金錢, 好像通通付諸流水!
要如何栽培子女成長?這差不多是每個父母都希望知道答案的問題。有兩要點我認為比發展孩子的知識及技能更加重要,想與大家分享:
1. 父母要先好好管理自己
要培養孩子好學、樂觀、積極、進取,重要的法門不是去參加什麼什麼學習班或興趣班,而是父母先為自己培養好學、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一方面為家庭塑造良好的培植土壤,二方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身教重於言教」是老生常談,卻是恆古永存的道理。另外,父母要先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孩子要適應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感到困擾而情緒波動。但很多父母在管理自己的情緒方面,都很容易失控,或容易受孩子影響,那麼孩子就更難學會情緒管理。所以積極樂觀、情緒穩定的父母,較能夠培育到出眾的孩子。
2. 給孩子自主空間,學習管理自己
能否「自我管理」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課題。有研究發現,若父母從小能適當地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選擇玩的遊戲,穿的衣物,安排自己每天的時間表,訂立自己每周的目標,孩子會更能夠專注及自律,積極地實行及達成自己的目標,更有動力去改進自己,及計劃自己的人生。父母常常投訴子女過份依賴,不懂自理,不懂時間規劃,不懂為前途打算。但另一方面,父母卻因害怕孩子犯錯而早早為他們打點安排一切,孩子自小沒有自主的空間,便很難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習「自我管理」是一種經驗過程,而不是一種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父母很多的鼓勵,視失敗為改進的經驗,而不是對孩子作結論性的判斷。
父母都渴望能早早提升子女的知識和投能,可在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所以對孩子加以催谷。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基礎,就是家庭要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孩子,孩子也需要建立自主自律的品格。若我們只著眼短暫的需要,本末倒置,對孩子的培育,很容易變成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