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發生改變的妙法

撰文:賴舜薇
家庭動力 心理輔導員 全球職涯發展師

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一般會直接說教,這對一些孩子來講是奏效的,但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適得其反。因為「說教」本身是一件高難度活兒,它要求說教人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要準確到位,如果再加上一點風趣幽默就更好了,說教的目的是讓孩子有所啟發,才稱之為有效,所以我常常覺得,當家長要衝口而出去說教時,最好先衡量一下這番話,是否能做到利大於弊,是否能做到有效說教,而不是要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才好說出去。

說教要做到利大於弊的首要條件是語氣要平和。如果家長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煩躁的、惱怒的、甚至是氣勢激昂的,請先忍一忍,調整至柔和狀態才好去說。

與一位家長閒聊時,她說7歲的兒子參加足球訓練時,有氣無力地喊口號的表現讓她覺得惱火。還有,兒子跑步的姿勢就像病患一樣緩慢和無精打采,常常與前面的隊員拉開一大段距離,一點都不像朝氣少年,再聯想起孩子平時懶洋洋的表現,她氣在心頭,在下課的時候對孩子狠狠地數落了一番,結果孩子更蔫,頭埋得更低了。

孩子越退縮,媽媽越生氣;媽媽越生氣,孩子越害怕,表現越退縮。為了打破此互動模式,我提示媽媽「忍一忍。」

媽媽其實很愛孩子,只是時不時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為了孩子的轉變,她開始留意自己的情緒。察覺自己怒火中燒的時候,就用各種方法先幫自己平靜情緒,忍住先不去說教。對於球場上發生的事,她選擇託付給教練。她在孩子訓練時,不再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而是時不時離開現場。你別說,「眼不見為乾淨」這招對她和孩子都挺管用,他們打破了原來的互動模式了。

「然後呢?」這位媽媽再次謙虛地來請教意見。其實,我相信孩子的無精打采只是他累了,不過不少家長,常常擔心自己教育不好孩子,並且把這種擔心放大,說自己會耽擱孩子的前程,於是就急於教導和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本意是想做孩子成長的助力,但這種自身的焦慮常常令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實際狀態和需要,反而形成了孩子成長的阻力。

我相信只要這位媽媽停止對孩子說話時的貶損態度,孩子就會慢慢地康復,形成合理的自我認知概念後,他便能漸漸變得自信。在了解了孩子的其他一些情況後,我建議媽媽「等一等。」

大約半年後,這位有心的媽媽很開心地告訴我,她的孩子在足球訓練場上的表現有了很大的進步。她說,孩子現在跑步、喊口號的聲音跟其他隊員一樣,還有一次,她發現孩子喊得特別起勁兒,動作也做得到位,人也精神。於是,她就在課後問孩子今天為何這麼帶勁?孩子說,今天他負責守龍門,接住了幾個球,被教練誇讚了幾番。這位媽媽恍然大悟:原來,鼓勵是讓孩子發生改變的靈丹妙藥。

我欣賞這位媽媽在不懂鼓勵、做不到鼓勵時,能做到忍住心中的焦急,減少評判和要求孩子。如果家長帶著情緒地說教,後果就是孩子認為媽媽嫌棄自己跑得慢,媽媽不接納自己害羞、適應慢的天性,他除了感受到不被愛,有壓力以外,他是不會懂去改變的,因為他只是個孩子。

如果家長能忍受孩子暫時的落後,容讓孩子有表現差強人意的地方,在寬鬆的環境下,他反而容易在某些事情上,萌生出要去改變的想法,這些事或許就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這種等待,是抱著對孩子深深的相信,相信他不是要偷懶,相信他不是不想做好,相信他是能慢慢學會。而這種深信最難的地方就是要深信自己是位不錯的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都有很多的不自信,他們不斷鞭策自己的同時,也對自己有很多的否定和自責,他們不接納自己,同時將焦慮傳遞給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鼓勵不同於稱讚,不是孩子做得好時才能有的。鼓勵是傳遞你對孩子的信任,你對孩子的信心,由衷地相信他能做好,孩子就真的能慢慢有進步。「忍一忍,等一等,鼓勵他」,就是讓孩子發生改變的妙法。

Photo by willsantt from Pexels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