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鄺詠嫺 家庭動力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www.familydynamics.com.hk kwongs@familydynamics.com.hk

經常聽到父母談及孩子的事,不外乎是埋怨他們不發奮學習,擔心他們浪費光陰、錯失良機;故此父母要為孩子準備安排一切,甚至是將來的發展方向。美國Stixrud and Johnson的研究發現,父母控制孩子的原因是基於以下假設:

  1. 成功之路不易,若要成功必須具備競爭力及付出代價,故不能給予孩子作決定的自由;
  2. 若想有美好的前途,必須在學業上努力。只有少數人可以成功,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不成功就是失敗;
  3. 催谷孩子多元化發展,能增加日後成功的機會,故孩子需要多方學習,把握所有的機會及不能錯過任何事物;
  4. 世界越來越邪惡,要保護孩子免受傷害或作出錯誤的決定。

雖然,很多父母都明白以上的假設並不正確,但環觀周遭的朋友、學校的家長、甚至親屬都如此行,在群眾的壓力下,他們又重覆以上的行為。 父母基於懼怕,怕孩子落後於人,不夠競爭力或作出錯誤的決定,便要高度管控他們的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人缺乏內在主控權,凡事受外界環境支配時,他/她便會感到焦慮及憂心;相反當人有主控權,可以為自己選擇作決定時,便感到有能力,自發地去思考及將事情做得更好。孩子亦然,當他/她凡事要依從父母的安排,沒有選擇,便感到消極無力,變得被動,嚴重的會自我放棄。不能為自己作決定的孩子,無論他們家庭背景多好、內在潛能多高、父母給予多少機會或資源,都會被無力感吞噬。試看孩子可以為自己選擇做作業及玩樂的時間,他定較接受父母的安排快樂。

Stixrud and Johnson認為孩子可以順利成長,獨立自主,必須給他們作決定的自由。父母的角色由管治者變為提供意見者;由發出命令變為提供意見。父母以『顧問』的形象花時間與孩子溝通,聆聽他們想法,討論不同的可能性,引導孩子作出合適的選擇。這不但減輕孩子的焦慮,並增加他們自主自發的動機。讓孩子作決定並不是放任政策,是接納信任他們,是解決問題導向。父母與孩子一同制定守則及後果。另外,肯定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告訴他們有感受是正常的,接納他們有憂傷或憤怒。父母信任孩子的決定,也是對孩子能力的肯定。

許多時父母都恐懼孩子作錯決定,帶來不能挽回的後果;卻忘記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復原力(resilience)。當面對困境時,人便會產生抵抗的能力;對環境作出調整及改變,從經驗中尋找意義。 孩子擁有強大的回彈能力,甚至超出父母的認知。經驗告訴我們,曾經做錯便學懂修正,我們都是從錯誤中學習,從困難中成長。容許孩子做錯、改正、從新出發,他們更明白如何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猶記得兒子讀畢大學一年級時,希望從金融財務轉修物理治療,覺得自己的興趣是幫助運動員復原。起初,我也擔心他是因怕困難而改變主意,養成容易放棄的習慣,倒頭來變得一事無成。 但仔細思量後,認同這是他的人生,應該自己作決定,就算錯了也只是多花些時間吧!於是,讓他自己選擇,告訴他爸媽會支持他任何的決定。雖然,轉科後的學習較前者困難,但他沒有埋怨,更沒有放棄,反而較之前更努力學習。其中遇上的困難很多,看到他很努力地克服困難,從不言悔,只因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