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世襲情感的枷鎖

撰文:賴舜薇
家庭動力 心理輔導員 全球職涯發展師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往往什麼樣的家長培養出什麼樣的子女。除了基因,家族裡有很多東西在無形中是代代相傳的,文化和智慧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官員世家」、「商賈世家」、「藝術世家」等等職業相近的世家。筆者無意宣揚宿命論,而是在承認「代的積累」的同時,探究後代的改變。事實上,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沒有機會接受高明的傳承,但是我們是有機會改變自己,完善自身的。那就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覺察力,通過持續地認知自己,將不知不覺中承繼的「糟粕」去除,將「精華」保留下來並傳承給後代。這種成長的過程,實屬不易。

我們家族屬於內心感受豐富的人,我的媽媽情感敏銳,我感情豐富,我女兒得到家族真傳,情緒大,起伏快。她一時好好的,轉眼就不知因何事坐在地板上發脾氣。在幼兒園也是,如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老師也有和我提過她的情緒問題。面對其他小朋友鬧情緒時,我一般都能在專業上發揮家族特質,應付自如,但為何面對自己女兒強烈的情緒及哭鬧行為時,我卻如中了咒語般束手無策,呆如木雞呢?我進一步觀察自己的家庭,發現了這個線索:

情感敏銳的媽媽生了感情豐富的我→ 小時候不懂處理情緒,亂發脾氣→ 父母感到束手無策→ 遠離/呵斥我,不接納我的情緒→ 我生了脾氣大的女兒→ 她不懂處理情緒,亂發脾氣→ 我對女兒的情緒束手無策……

原來,我的無能和無助感也是繼承而來的,父母對我束手無策,我對女兒竟也是這般。

既然發現,我就不能袖手旁觀,因為我不想女兒重蹈我不被父母理解的覆轍,那是多麼委屈和傷心的感受!我挑選了不同的專業進修課程去學習,並在同行的輔導體驗中,確認自己被童年的不良經驗影響著。不觸碰情緒是家族的慣常做法。在我情緒失控時,我被冷漠地對待過,如今我女兒發飆時,我也不自覺地遠離。我自己仍然是那個傷心和無助的小孩,何來力量去處理女兒的情緒問題呢?

我認清了問題的根源,在同行的幫助下療愈了舊傷,解開了世襲情感的枷鎖。「不敢靠近」是父母對我的態度,我對我女兒其實是可以去擁抱,可以去安慰,可以去耐心引導的。現在,我知道怎麼做了。

有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兒子不在,想必他在琴房練習,於是準備轉身去琴房陪他,結果在家的女兒不樂意了,無論我怎麼解釋,她都不讓我離開,並開始哭鬧和擲東西。僵持之際,我靈機一動,話鋒一轉,說:「你很生氣,你想媽媽留著陪你,想我陪你玩,你以為我愛哥哥多過愛你⋯⋯」她一邊哭,一邊點頭,一邊繼續發脾氣,我一遍、兩遍、三遍地耐心重複,並溫和地指出:「你可以生氣,生氣時可以打枕頭,可以跺腳,可以畫畫,但不可以扔哥哥的書本。媽媽愛你,但不能讓你不講道理。媽媽看到你扔哥哥書本,媽媽生氣了,你去把書撿回來放好,媽媽會繼續抱著你。」女兒漸漸收聲,並撿好書本回到了我懷裡。整個過程歷時半個小時,我錯過了陪兒子練琴的時間,雖然一開始我也有點著急,但後來想到,這是一個很好和女兒示愛的機會,於是就耐心地、堅定地表達對她的愛,即便她大發脾氣,毫不講理,我也堅定不移地抱著她,溫和地說道理。第二天,我再要和兒子去練琴時,她說:「我在家看電視。」我內心一陣欣慰!相信女兒是因為我之前的耐心和堅持,令她信任我是真的非常在乎她的感受,真的愛她,她感到安全和滿足,所以這次願意配合我的安排。

如我所經驗的,很多家長也是學了很多,道理都懂,但就是在孩子身上使不上勁,這其實就是世襲情感的枷鎖在作怪。我們不自覺地沿用家族對情感的處理方式與孩子相處,卻不察覺它是下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如果我們這一代能反思,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孩子將獲得優化了的養分,從而更茁壯地成長。為了我們所愛的人,相信我們都有動力去克服內心的害怕(害怕觸碰自己的舊傷),療愈自己的同時,成長為一名健康、有愛、有力量的家長,幫助孩子脫離世襲的枷鎖,還孩子那份堅定而溫柔的愛!

Photo by Alex Green from Pexels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