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子慧女士  家庭動力  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     註冊社工

面對競爭性環境,大多數父母都會跟隨身邊父母方式為孩子安排各種各樣興趣班、補習班;功課以外增加補充練習;成績不如理想的話,唯有再不斷增加操練以求打好基礎。見過不少來到遊戲室的孩子都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活。有三歲孩子因選幼稚園時結果未如理想,父母很擔心孩子將來未能獲派多活動及少功課的學校,於是父母安排每星期七至八個興趣班以預備迎接小一選校的挑戰;有五歲孩子因經常未能專注又未能面對輸贏,而被安排不同興趣班,更以不斷參加比賽來面對輸贏;亦有九歲女孩因成績未如理想,除每天完成功課及溫習外,星期六及日也要做補充練習及溫習而完全沒有遊戲時間。跟父母傾談,這些父母都會表示本來也希望孩子可以開開心心,但要面對社會競爭,迫於無奈下唯有這樣做。

其實全球兒童及青少年面對的情況也十分類似。過往孩子沒有過多的學術壓力下,有很多自由遊戲時間。孩子能與鄰居自由創作遊戲點子,大家一起討論協商遊戲玩法,更會自創遊戲。當中或許會有發生危險的機會,但孩子在過程中學習社交溝通、解決困難及處理情緒,也在危險當中明白即使遇到困難自己也有能力解決。美國有研究指出現今兒童及青少年的自由遊戲時間不斷減少,被控制的時間不斷增加,令青少年焦慮症及抑鬱症數字不斷上升。更有另外的研究指出,這種環境令兒童專注能力一直下降,因為他們在高控制環境下,沒有自由及自主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漸漸變得對任何事情均缺少內在動力。觀察這些孩子在遊戲室的情況也跟研究所說十分相似。在遊戲室內當孩子有自由去選擇玩具時,他們口裏會跟你說他全部都玩過,但對自己可以怎樣運用時間、要玩什麼、怎樣玩完全摸不著頭腦。如拿起玩具會問「點樣整?整咩?我唔識整,你幫我。」更有個案過往在備受關注下處理每天的功課,然後升上中學後,在父母也無法知道孩子有什麼功課的情況下拒絕做功課。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日常生活遇到問題時未能解決,因自信心不足而難以面對失敗,調節情緒的能力亦較弱。

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Deci研究超過五十年,發現自由與自主是建立孩子內在動力的重要原素。希望孩子能自發學習,控制自己專注,能夠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及情緒等,父母就要放棄對孩子的控制,讓孩子當自己的主人。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