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海外,如何為孩子準備更好的將來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ngr@familydynamics.com.hk

隨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香港立即湧現大量的移民查詢及申請。這也無可厚非,當各人都看不清前景如何,甚至對不明朗的政治環境產生恐懼,為了下一代可以有更安定的成長環境及更自由的發展空間,很多有年幼子女的父母,都急於移民海外。

正因在這種氣氛之下,移民海外的準備可能較倉猝。不論如何,父母除了籌算生活及工作的安排外,亦需要為子女的教育張羅。但筆者覺得,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準備迎接一個與自己教養文化很不一樣的新國度,才能幫助孩子在可能發生的中西文化衝擊下,安然渡過適應期。

管束與自由的平衡

當移居到西方國家,也許很快我們會意識到他們與我們管理孩子的那一套,有很大差別。西方的教養模式對孩子比較少規管或限制,父母會容許孩子有很多自己的空間去作自己喜歡的事;但在我們的思維來看,這就好像讓子女荒廢時間,無所事事,尤其是我們被所謂「勤有功、戲無益」的思維影響,就算移民外國,都會將為孩子報名課外學習班,將時間充塞得滿滿的模式復制。當在香港每個孩子都一樣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習可能不覺得怎樣,但當與西方孩子的學習經驗相比,就會覺得自己很沒自由而產生對抗情緒。曾經在我的親友當中,移了民的父母對子女的學習及交友有很多限制,亦從來不准他們到同學家,因而產生很大的衝突,甚至當孩子長大一點時,試過要打電話報警告父母!我們對西方教養的放任政策很擔憂,恐怕子女不能在我們的保護範圍內,而更要強加管教,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保護孩子從來不是透過強制管束而達到,尤其是當子女進入小學階段,是學習自律的開始,孩子需要有自主的空間才能學會真正的自主。

自主的鍛鍊

在西方的家庭,孩子不能成材其中一個原因是父母缺乏足夠的關心,以為這是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在東方的家庭,孩子不能成材卻是因為太多的負面批評,以為這是關心,但關心總與負面批評連在一起,結果都會令孩子自暴自棄,很容易染上吸食毒品或酗酒的問題。孩子要鍛鍊有自主的思考及節制,才不容易染上不良習慣。但有些父母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建立自主的能力,越有這種恐懼,就越不能放手!其實每個孩子都必然可以學會自主,只是他們的步伐及所需的時間很不一樣。父母為求安心,都希望子女在學習品格上要上速成班,而忽略了他們的性格本質。當孩子在父母的預期內都未能達致理想的自主能力,父母就會讓自己來掌控孩子的時間、規劃他的生活,這必然會產生更大的問題。孩子反應較慢、猶豫不決,或容易受環境影響不能集中,或古靈精怪搞東搞西,這只不過說明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做決定,或需要寧靜不受騷擾的環境工作,或孩子太有創意,需要空間滿足他的創意慾望罷了。父母需要將歸因較正,針對孩子的特質,多給予時間先滿足他性格本質的需要,繼而慢慢學習管理時間、分清主次、規劃生活、制定目標。他們需要父母適當地反映自己的優點,多些鼓勵,讓他們有信心地一步一步向上發展出自主及其他良好品格。

關愛的聆聽

筆者都曾經移民,體驗過移民種種的適應及壓力。壓力使人溝通得特別差,因腦子都充斥着憂慮和問題。這時我們特別需要關愛的聆聽。人人都有一雙耳朵可以聆聽,而關愛的聆聽就在於你能否聽到對方的心聲。人與人之間若果有能力作出關愛的聆聽,才可以增進了解。所謂關愛的聆聽,是將注意力放在說話的人身上,聆聽他的感受、需要、想法,而聆聽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反映出你聽到對方的是什麼感受,需要和想法,而不是急於表達你自己的看法或提供什麼解決辦法。當你聆聽到的內容得到對方確認,正確掌握對方的感受、需要和想法,再探問對方是否需要你給予意見,這才分享你的看法,這是一種尊重和愛的具體表現,是我們在溝通裏不容忽視的過程。一家人到外地生活,對什麼都要重新適應。無論是夫婦之間,或父母與子女之間,實在很需要大家能體會到彼此的困難和感受,進而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鼓勵,來舒緩因種種生活差異所產生的焦慮。給予孩子一個關愛、安穩的家庭環境,是給孩子最大的祝福。

未來的生活是充滿挑戰的,無論你會移居海外或留在香港繼續生活,希望以上幾點都能幫助你們的家庭關係更鞏固及融洽,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能安然渡過!

Photo by Shamia Casiano from Pexels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