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的孩子總是那麼難教?

撰文: 鄺詠嫺

瑩瑩今年三歲剛升讀幼稚園低班,開課一月後,脾氣變得暴躁,經常大吵大鬧,生氣時會打媽媽來發洩情緒。每天放學後為著洗手,換衣服等事鬧得不可開交;她性格非常固執,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寧願哭倒睡著也不會就範。媽媽求助幼稚園老師,老師說她在學校沒有任何行為問題,只是天資聰穎,媽媽需要有智慧地教導。那麽,媽媽更感無助,實在沒辦法,身心俱疲,唯有尋求專業幫助。

我在接見父母時,發現他倆在教導上有很大的分歧,媽媽較多要求及規限;而爸爸卻認為媽說得太多,管得太嚴,令女兒很有壓迫感而反抗。媽媽卻認為對女兒的要求不多,只是想培養她的自理能力,就是做得不好,也不會勉強。原來,媽媽中學開始就讀寄宿學校,深切體會自理對孩子的重要性。而爸爸在成長中很受母親影響,非常信服,工作後始發現母親所說的不是事實,故希望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不希望母親說教太多,阻礙她的發展。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成長背景,這都不經意地影響他們教導孩子的方式。

他們不一致的教導,使女兒感到無所適從,當面對媽媽時便要做事公公整整,對人有禮;在爸爸面前卻可任意妄為,也不會受到阻止。那麼,她應怎麼辦才好?那個方法才是對的?。在幼兒來說,這樣令她很混亂,不知所措;長大後更學會耍手段、說謊等惡習。父母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各受原生家庭的教育影響;要求他們有一致的教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可在不同的教養方法中找到共識,重點是要以孩子利益為大前題。父母在教導上有分歧,應私下商討如何處理,彼此表達意見,不應各執己見。要信任配偶,當遇到問題時,應以主要照顧者的方法為標準;這樣既可減少爭吵,孩子也較易明白父母的準則。

媽媽非常用心教導她,經常帶她到公園、圖書館、海洋公園,及上不同的興趣班。每當孩子做得不對或遭受別人欺負時,媽媽都會長篇大論地向她解釋,力陳道理,並希望她能同理別人的感受。其實,教導幼童要明白他們的成長發展進程。三至四歲的孩子仍是自我中心,他們的抽象邏輯推理能力發展有限,只能理解一些簡單而具體的事物。因此只需對她說出你的看法,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他們更不能代入別人的角色去明白他人的感受,不如直接告訴她別人會難受或痛吧!在遊戲治療時,她曾試用筆去塗汚牆壁,我告訴她筆是用來畫白板,不可畫牆,她是會聽從的,不需要任何解釋。

媽媽最頭痛是不知怎樣處理她的固執,稍有不滿便鬧到三數小時,哭到睡著才罷休!明白父母面對此況會感到煩躁不安,不但受孩子情緒影響而憂心,更會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向孩子回罵,可是這樣不能解決問題。面對孩子有情緒時,先要穏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如告訴他現在是憤怒或傷心、因媽媽阻止他做甚麼事,藉此教導他表達情緒。若他繼續吵鬧,便要用堅定而温和的語氣告訢他需要做的事。最初接受遊戲治療完結時她都不願離開,我由最後十五分鐘開始預告要離開,每隔五分鐘給她一次提示,最後還會數十聲讓她向玩具道別。初時,她會說不需走、不要數或數多五聲,但我堅定又温和地回應她時間已到,需要離開,下次可來再玩,當說兩三遍後,她會主動離去。在第三次治療後,當聽到我說還有五分鐘,她已開始作準備,不爭不吵地準時離去。

父母需理解自身的成長經驗如何影響教導子女的方式,反思是否需要繼續用這方法。面對幼兒要明白他們的成長發展階段,按他/她的能力施教;被免囉唆,直接告訴他/她甚麼是可接受的行為。遇到孩子鬧情緒時,可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再回應孩子的情緒,若能保持堅持而温和的語氣和態度,孩子會明白吵鬧不是方法。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