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撰文:賴舜薇 家庭動力 心理輔導員 全球職涯發展師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但上天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好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磨蹭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認識其他小朋友,又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什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他越著急。但辱罵、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了解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罵聲中長大的。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才能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她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貌似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難怪她不懂和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天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