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准!」抑或是「唔係而家」?

撰文:馮逸健博士
家庭動力 臨床心理學家、關係治療師 

一個小朋友問:「我好想食粒糖啊!」

媽媽很快就說:「唔准!」

小朋友再問:「點解啊?」

她再答:「唔准就係唔准啦!」

小朋友不明白為甚麼不可以,很快就在她面前發脾氣。然後,大家都或者能想像得到,媽媽情緒也隨之然升級,覺得小朋友不乖,自己也十分勞氣。

媽媽走來問我究竟怎樣可以讓子女明白,她其實只是覺得在晚飯前不可以吃甜,影響正餐。我很好奇於是反問她為甚麼不直接告訴這個想法,她解釋說她覺得跟小朋友說這些沒有用,他們不會明白。

我心裏想你剛才不是說要他明白嗎?

在這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其實她不需要即時將複雜的「理論」一一解釋給小朋友聽,因為他們的確未必會有心情和耐性去細聽;但她可以嘗試將「唔准」換成「食左晚飯先可以」。原因有兩個:(一)她真正的想法不是不准他食糖,只是暫時不可,所以有必要讓孩子知道,不要讓他覺得要得到那粒糖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情緒失控;(二)在教導子女的過程中,建立健康相處關係遠比訓導重要。切勿讓他們覺得父母就是一個只會說“不”的大人,是絕望的來源。

「我知你想食糖,食完晚飯俾你。」

非常重要的是,你要遵守承諾。然後,你可以慢慢將你的教育慢慢灌輸給他。記著,若你不是真的想著「唔准,遲啲都唔准,以後都唔准」,那就最好不要輕易說“不”,狠狠破壞他們的希望。讓他們在學習期待中成長,也讓你們在指導當中跟他們建立良好關係,為長遠相處定下穩健基礎。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